当一个地方从默默无闻的小城演变为热门的大众化旅游目的地,它原本的低消费、原生态等特色将可能被削弱。如何保持这些“反向旅游”目的地的优势,值得思考
十一假期进入中段,一些热门景点,包括上海迪士尼、安徽黄山等地都处于高客流状态,全国多个景区发布公告“暂停开放、停止预约”。同时,“反向出游”也开始兴起:一些非著名旅游小城,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凭借着没那么拥挤、消费不高和可以“说走就走”的特点,成为了新兴的“冷门好去处”。
↑铁岭农贸市场,商家颇具“东北幽默”的特色广告。图据界面新闻
因为游客超过景区最大承载量,部分热门景区暂停开放,这几乎在每年的长假里都会发生。而一些并不那么“著名”的小城成为部分年轻游客的“冷门好去处”,在近年来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意思的新趋势。很多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反向出游”,与其说“反向”,不如说是“反热门”。消费不高,又不过于商业化,加之年轻人又喜欢“尝鲜”,不太愿意去热门景区凑热闹,这可能是“反向旅游”出现的最直接原因。而今年,一些传统景区因为限流甚至暂停开放,可能也进一步推动了一些人去“冷门”旅游目的地打卡。
不过,年轻人的“反向旅游”,可能难说具备真正的开拓意义。毕竟,这些被选中的小城,虽然作为旅游目的地是“冷门”的,但它们在网上早就不缺乏话题和“种草”。比如,有观点认为,鹤岗作为旅游目的地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