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怀门诊时间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250603/m5vjeo5.html5月5日,可能是中国中小县城开始腾飞的日子!这一天,一份叫做《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的文件正式公布,这意味着事关十亿人口的县城发展,迎来了新的时代。
01
县城迎来大基建?
值得注意,这是4月底重磅会议定调今年经济增长目标不变后,首个以中办、国办名义下发的文件。
并且,国家发改委罕见连续两天在官微发表文章,解读该文件。其中,周五的解读,有几点比较重要:
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现阶段,县城投资消费与城市的差距很大,人均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1/2左右,人均消费支出仅为地级及以上城市城区的2/3左右。推进县城建设,有利于扩大当期有效投资和居民消费,开拓新的巨大投资消费空间。
市政公用设施直接服务于县城居民,是宜居县城的重要硬件基础。不少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不完善,如管网陈旧老化、路网容量不足、老旧小区配套较差、停车场建设滞后、客运站设施落后等,降低了县城对人口的承载力和吸引力。要推进县城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较好满足居民居住和出行等生活需要。
不少县城的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医院和疾控中心防控救治能力不强,基础教育、养老托育、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难以满足人民群众需要。要推进县城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保障居民获得普惠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
周六,发改委继续解读该文件,并清晰地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增量建设和存量改造。
一是按需开展“增量建设”。加强医疗、教育、文化、养老托育、社会福利等公共设施建设。
二是着力开展“存量改造”。注重改造提升百货商场、大型卖场和特色商业街;围绕市政设施建设,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垃圾污水处理收集体系完善。
上述解读综合起来解读,可以概括为:县城建设是扩大内需的重要引擎;文件提及的“增量建设”,涉及医疗、教育、养老、托育等多方面,其中医疗是排第一位的;“存量改造”的重点,主要是市政设施,包括老旧管网改造、污水处理系统完善、建筑建材、充电桩等。
02
从“城市化”到“县城基建”,发展思路变了?
我们知道,国家此前的城市化规划是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主的两横三纵格局,然后产业布局分工,走的是规模经济和统一要素市场的思路。
难道现在发展思路变了?
区域平衡
落户降标、租房购房优惠、创业奖励、一次性补贴……
不知何时起,这些激励政策成为省会城市甚至一线大城市在“抢人大战”中的标配。抢人背后,抢的是人口红利,拼的是城市竞争力。
新一轮城市抢人背后折射出中国城市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经济转型迫在眉睫,相关产业及其人才资源重要性凸显;另一方面老龄化趋势加剧、生育率下降,适龄劳动力人口难以满足城市需要。在此背景下,更多人才和年轻劳动力就意味着城市发展的更多动力。
但这也衍生出另外一个问题:人才和资源都被城市群抽走了,县城和农村的资源和人才空心化问题愈发严重。
面对区域发展平衡的问题,乡村振兴一直是重要发展战略,而处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县城”就成为一个能上能下很好的抓手,成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最佳落地载体,既可以吸引农民进城,还可以让城市中的人返乡,缓解大城市病,一举两得。
小县城的大潜力
数据显示,北上广深只有万常住人口,就算加上杭州等大城市,也就1亿人左右。
年大城市人口数据,以及增减人数
而承载着中国近30%人口的个县城和个县级市,才是关系老百姓民生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尽管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城镇化建设还有一些短板:年末,我们的城镇化率是60%左右,这看上去很高。但是发达国家的这个数字已经高达80%,其中有20%的差距。
对比县城与城市看:
(1)人口方面,年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县城(含县级市)为2.5亿人左右,占比城镇总人口约27%;
(2)经济体量方面,县城占全国GDP约40%;
(3)消费方面,县城人均消费支出为城市的2/3左右,占城镇总消费支出约20%;(4)投资方面,县城人均市政公用设施投资为城市的1/2左右,占城镇总市政投资约15%。据统计局,年我国县城的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完成额为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0.7%,其中县城的道路桥梁(36%)、园林绿化(15%)和排水(15%)投资占比较高,合计近七成。
所以,在中国经济的发展进入转型期,在以房地产为代表的投资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在发展内循环经济驱动之下,无论是内需市场的培育,还是经济未来发展急需的增量,都不能忽视小县城的大潜力。
03
为何此时推进县城基建?
1、基建投资增长低迷、已成为经济需求侧的短板
从长期看,近年来基建投资增长低迷、已成为经济需求侧的短板。以年为分水岭,基建投资年均增速由-年约16%下滑至-年约2.2%、显著低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4.8%和GDP年均增速5.8%。这期间稳增长诉求并不弱,但基建反而是增长的拖累项,其背后,项目挖掘难、配套资金不足以及地方激励机制等问题需要解决。
2、来自稳增长的压力
在经济发展面临寒冬的现在,中国经济已经面临重大考验。4月份的PMI下降至47.4%,工业发展出现萎缩。而疫情带来的风控,也在宏观上对消费和生产形成了制约。
这个时候,通过广大县城的基建计划,让全国所有县城都能够得到大发展,无疑对我们的经济和民生形成一大利好。
3、“县城建设”是十四五规划的既定工程
从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适度超前基建投资”到4月底财经委会议专题讨论“全面加强基建体系”,凝聚了基建稳增长的政策共识。
近期各部委正加紧谋划具有一定规模效应(量大)和可推广性(面广)的投资载体,其中,“县城建设”、“城市更新”等均是“十四五规划”既定工程,年已开展早期试点,此时推广恰如其时。
04
县城基建的模式有哪些?
1、加快建设大城市周边的县城
政策原文:
加快发展大城市周边县城。支持位于城市群和都市圈范围内的县城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发展,主动承接人口、产业、功能特别是一般性制造业、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过度集中的公共服务资源疏解转移,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
这部分县城邻近发达的大城市圈,所以它们的发展目标是,融入邻近大城市建设,通过基建和发展,让县城成为邻近大城市的“交通方便,功能互补”的卫星城。
这样,县城既能够增加和先进城市之间的交通和产业交流,分享发展红利,也可以帮助大城市缓解人口多,土地拥挤的大城市病,这是两全其美的选择。
比如北上广深周围的县城,后续走的都是这条道路。
2、建设专业功能型城市
政策原文:
积极培育专业功能县城。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支持边境县城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和边境贸易等功能,提升人口集聚能力和守边固边能力。
在中国,有很多专业型的小镇。比如湖南有个花炮小镇,燃放类烟花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还有佛山的北滘镇,成为了工业重镇,孵化出美的集团和碧桂园两大公司。
这些小镇,希望能培育成为专业功能型县城,依据传统优势,发展像旅游、工业、商贸物流等特色功能。
3、农产品主产区县城。
政策原文:
合理发展农产品主产区县城。推动位于农产品主产区内的县城集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做优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更多吸纳县域内农业转移人口,为有效服务“三农”、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支撑。
有的城市在工业、旅游方面不行,但是粮食生产上非常占优势,那么就可以大力发展农业。
部分小县城适合作为“农业县城”
这些县城可能是东北黑土地区域,也可能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等地。发展这类县城的基础设施,有利于保证中国14亿亩耕地红线不被破坏,也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4、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
政策原文:
有序发展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城。推动位于重点生态功能区内的县城逐步有序承接生态地区超载人口转移,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发展适宜产业和清洁能源,为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提供支撑。
这些县城主要是一些自然条件比较好的县城,比如区域内有山有水,适合搞旅游业开发的,但是一般这类县城的地理位置会比较偏僻。
怎么办呢?国家给钱搞大基建,通过建设基础设施,一方面吸引大城市的人过来养老,一方面发展旅游业和养老产业,转移老龄化人口,顺便保护好生态环境。
5、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
政策原文:
引导人口流失县城转型发展。结合城镇发展变化态势,推动人口流失县城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促进人口和公共服务资源适度集中,加强民生保障和救助扶助,有序引导人口向邻近的经济发展优势区域转移,支持有条件的资源枯竭县城培育接续替代产业。
中国有一些县城的人口是在不断减少的,比如东北的一些县级市,由于人口流失,房价跌得非常厉害,本地又没有什么资源和优势,所以日子过的比较艰难。
东北鹤岗市算是地级市的一个衰落典型
针对这些县城和百姓,我们的思路是严控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盘活存量,集中人口和资源,也就是所谓的抱团取暖。
实在不行的,政策上也说了,可以引导人口向大城市流入。
05
哪些行业的风口机会?
1、存量改造,利好传统老基建
“存量改造”的重点,主要是市政设施,包括老旧管网改造、污水处理系统完善、建筑建材、充电桩等。
传统老基建板块,可能会迎来比较大的机会。比如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业,钢铁,水泥,建材,工程机械,建筑公司,建筑设计院等一系列产业链,可能会受到市场的热捧。
2、增量建设,医疗新基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