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质的惩罚:光伏装备业洗牌逻辑
一朝寒潮一朝暖。这句话用来形容光伏行业一点不为过。
在经历了2012年的欧美“双反”风波后,中国光伏行业开始逐渐复苏,特别是在去年多方利好*策的刺激下,中国国内光伏装机年增11.3吉瓦(百万千瓦),为此前历史总装机量的1.5倍。
今年,国家能源局更是提出了新增装机14吉瓦的目标,光伏产业的国内市场被有力地推开,加之“双反”风波后国外的出口渠道也已疏通,可以说,中国光伏产业的春天之门被彻底打开。
也可以说,中国的光伏产业从“分分合合”的剧烈变动期进入了相对稳定的诸侯割据发展时期。不过,稳定发展不一定意味着没有变化,一场由内而外的震荡正在形成变局。
这场变局来自于价格,一方面,光伏产品的价格在“双反”前后落差近4倍,企业进入全面亏损或微利时代,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保证成本之上的微薄利润或高利润,开始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进行生产。
由此衍生的后果将是:劣质光伏电站丛生、电站投资失败,继而全面影响光伏装备企业的产品销售和声誉,最后光伏装备企业再次洗牌。
复苏
2012年,中国光伏产业经历了“双反”风波,此后开始全面进入调整期,面对处于寒潮低谷的光伏业,国家层面开始了拯救之旅。
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几乎每个月都可以看到来自国家层面的刺激*策出台。像2013年7月15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光伏国八条”)、8月30日国家发改委下发的《关于调整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标准与环保电价的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11月19日财*部下发的《关于对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电量免征*府性基金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均渗透了拯救的味道。
特别地,8月30日发布的《通知》,更是当年的重大利好,正式确定了地面电站及分布式电站的补贴电价,并决定自9月25日起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征收标准。
梳理其中重点,可分为三方面,其一,将全国分为三大资源区,标杆电价分别为0.9,0.95,1元/度,分布式项目按全电量补贴,标准为0.42元/度;其二,鼓励通过招标等竞争方式确定光伏发电项目上电价和电量补贴标准,补贴期限均为20年;其三,可再生能源附加的征收标准,由当时现行的每度0.8分钱提高至1.5分钱。
另外一个重大利好来自于国家规划,去年7月份的“光伏国八条”明确了“2015年总装机容量达到35吉瓦以上,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容量10吉瓦左右”的目标。
就经济观察报了解,35吉瓦的目标规划或将上调至40吉瓦。但不管是35吉瓦还是40吉瓦,一个已经既成的事实是,在2013年的强刺激下,当年中国国内光伏装机年增11.3吉瓦,不仅超额完成10吉瓦的目标任务,而且完成量为2013年之前历史装机总量的1.5倍,此前,截至2012年底,中国的光伏装机总量只有7吉瓦。
在这场光伏“双反”围剿和国家拯救行动中,光伏产业密集的江苏无疑是重灾区和核心地区。一位江苏扬中市的官员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坦言,“在上游光伏制造业经历寒冬后,国家将扶持*策转向下游光伏应用,逐步开发国内需求,国内市场逐步打开,此间众多小企业在危机中被淘汰,无序竞争、产能过剩的混乱局面得到有效整顿。”
他同时表示,对于地方而言,主要考虑的是如何在国家层面*策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和快速地产业复苏,扬中的扶持*策是涉及光伏企业的收费能减则减,能免则免,以减轻光伏企业税费负担,以扶持光伏产业复苏。“一方面,市相关领导赴上级金融机构争取贷款,另一方面,设立5000万元还贷周转金,为企业提供‘过桥’贷款,保证光伏企业资金链不断裂。”该官员表示,“2013年底,市财*还集中兑现了各项发展*策2500万元。”
对此,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策研究主管彭澎对经济观察报表示,经过这一轮深度调整,中国光伏产业已从注重规模向注重效益转变,从规模化发展向规模化与分布式并重转变,从支持产业化向规范市场和支持科技研发与创新转变,预计未来三年,中国光伏市场增速将进一步加快,并将进入稳定的增长期。
变局
“大型光伏企业挺过了2012年的寒冬,市场地位得到巩固,不过很多中小企业经过寒冬的洗牌逐渐被淘汰,但是调整仍没到位。”彭澎表示。
稳定发展时代来临,调整仍在继续,一场由内而外的变局悄然而生。变局来自于价格,一方面,光伏产品的价格在“双方”前后落差近4倍,企业进入全面亏损或微利时代,另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保证成本之上的微薄利润或高利润,开始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进行生产。“生产成本在继续下降,整合闲置产能、部分生产外包、技术提高都将降低成本。”彭澎称,综合来看,光伏发电产品价格在经历两年快速下降后趋于稳定。
经济观察报对比2013年和2011年的光伏产品价格后发现,以多晶硅为例,2011
年的价格为80美元/千克,到2013年年底则降为19美元/千克,电池片则从1.2美元/瓦降到了0.39美元/瓦,组件价格也从1.6美元/瓦降到了0.68美元/瓦,价格落差几乎都在3-4倍左右。“2018年太阳能电站的系统成本将有20%到30%的下降,届时光伏电站的建设热潮将启,但同时对装备制造业来说会重新洗牌。”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国际合作中心执行主任李*日前在“能源中国行”产业发展研讨会上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表示,“光伏装备业全面进入了亏损、微利时代,在这个过程中谁更具持续的创新能力将会更有发展的机会和未来。”
但李*同时表示,“在装备行业成本下降空间有限的基础上,质量和性能的全面提升将是主基调。”
然而,这或许将是这场变局或者洗牌的最关键要素。
经济观察报此前获取的一份来自国内独立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鉴衡认证中心的监测报告显示,通过其对国内425个电站的测试,发现光伏组件主要存在热斑、隐裂和功率衰减等质量问题。
像功率衰减,去年其现场测试的11个大型地面电站运行一年期左右的组件中,在考虑了设备不确定度后发现,51%的组件衰减在5%-10%之间,其中约30%的组件功率衰减超过10%,8%的衰减超过20%。这意味着厂商普遍承诺的25年衰减20%的质保在运行第一年就衰减严重或者已达到承诺底线。
质量问题远不止于此,一位业内人士还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一些光伏产品企业为了节省成本,减少了银浆的刷浆工序或次数,甚至有的企业同一产品的国内订单和国外订单质量上有“天壤之别”。
对此,国家能源局一位官员在不久前举行的一场围绕光伏产品质量的*策研讨会上为企业敲响警钟:国内企业在选择光伏产品和装备时,不要只关注价格,要对产品质量严格要求,明知道价格低的产品质量不高还要采购,不仅对自身长期效益是个损失,也把产品制造商拖入价格竞争中,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质量。
业内人士认为,在今年14吉瓦和2015年35吉瓦的发展规模之下,由此诸多问题产品组合而成的光伏电站,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对于中国光伏行业,将是灾难性的。
推荐阅读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
聚焦最受关注的财经话题,一起探讨。
这12条投资数学你必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