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希望的田野
彭敬风将秧盘安装上架,妻子汤文玉在一旁也不闲着。
彭敬风驾驶着轮式拖拉机翻耕刚刚流转过来的田地。
彭敬风(右一)在教合作社的农机手操作。
农机“上阵”前,彭敬风总要认真检修。
彭敬风一家人上“冲浪”。
彭敬风(右一)在赣州农机大市场选购农机。
“彭社长,我是王母渡镇横溪村村民,这里有20亩水稻,请帮我收割。”7月15日一大早,在赣州农资市场购买农机配件的彭敬风就接到了电话。眼下正是农村“双抢”时节,作为赣县王母渡镇奋飞农机合作社的社长,彭敬风着实有点忙:自己种的200亩水田要插秧,韩坊乡长寅村的100多亩水田要耕地,下邦村的40亩水稻要收割……
1981年出生的彭敬风,皮肤黝黑,身材瘦小结实。在赣县农村,绝大部分像彭敬风这样的壮劳力都外出务工,而他却难以割舍乡村情怀,毅然留守。地处赣县南部的王母渡、韩坊、阳埠等乡镇,是赣南丘陵地带难得的“盆地”,地势相对平坦。2005年,24岁的彭敬风借钱购买了第一台收割机,农忙时节给附近的村民收割水稻,村民们纷纷请他帮忙。此后,彭敬风一发不可收拾,用赚来的钱添置了育秧机、插秧机、轮式耕地机、烘干机等设备,花费近60万元。
妻子汤文玉是丈夫的坚定支持者。彭敬风坦言,同龄人都外出打工,自己选择留在农村,与妻子的支持分不开。现在,彭敬风和汤文玉都是远近闻名的农机操作能手,经常夫妻上阵驾驶农机。
“合作社现有30多名会员,农机60多台,本地服务市场已处于饱和状态。下一步,我们要走向更远的地方,为更多的种植户提供服务。”彭敬风望着金灿灿的稻田说。今年,彭敬风流转了200亩良田,开始自己种植水稻,由帮别人收割向自己种植转变。“农村种田的人越来越少,看着大片良田被荒废,心里特别难受,我要守住这片希望的田野。”
朱建华本报杨继红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