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志不渝铸忠*耿耿丹心为人民
——记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红*阙森华校长
文/阙连才图/阙连才整理/阙启湘充满红色基因的闽西大地,有一个革命战争年代出过“九*十八师”(注:即九个*级、十八个师级*队干部,不包括同级别或以上的文职干部)的将*县——即著名的“古田会议”所在地上杭县。大革命的洪流中,也走出了一位从放牛娃成长为共和国医科大学*委书记、校长的阙森华老前辈。
阙森华,福建省上杭县人,年8月出生,年参加革命,年参加工农红*,年加入中国共产*。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班长,红*卫校学员,红*卫校*支部书记,医院护士长,副所长,连*治指导员,*委警卫营连长,营部总支书记,红*卫校学生队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兵团*治处组织股股长、边区征粮工作团副团长、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时期)学生队长,医院*治协理员。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医科大学(东北时期)医院*治委员兼*治处主任,中国医科大学*治委员兼*治处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医科大学*委书记,副校长、校长,辽宁大学校长,*委副书记,年任中国医科大学*委书记,后任顾问,当选为中共沈阳市委第一、二、三、六届委员,市人大代表、*协委员。阙森华参加红*以后即从事医疗卫生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从事高校教育事业,前后长达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为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社会主义建设者而勤奋终身,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建设中,功绩卓著。一、从放牛娃到红*卫校学员
年8月,阙森华出生于福建省上杭县通贤乡东里村,这是闽西阙氏家族聚族而居的大村。其父阙永章忠厚为本,勤劳务农。阙森华自幼以放牛为主,稍有空闲也到本乡私塾旁听。古圣先贤的教诲为启蒙,忠厚家风的继承好修身。他自幼虽性格内向,却能明是非,辨善恶。青年时代的阙森华
年3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下井冈山,挺进赣南闽西,解放了阙森华的家乡,建立苏维埃*权,“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小小的森华喜迎红*进村后,随即加入了儿童团,逐步当上了儿童团长,组织发动儿童团员,积极参加打土豪、分田地以及站岗放哨等革命工作。革命根据地生机勃勃,虎虎生威的红*,对他产出极大的吸引力。年11月初,刚满16岁的阙森华便自告奋勇,到才溪区(今才溪镇,即毛泽东写《才溪乡调查》之地,年10月,根据上级新划行*区域的指示,将“模范苏区”才溪分为才溪、通贤两个行*区,一直到现在)东贤乡(今通贤乡)苏维埃*府报名,参加了红*。区*府分配他到福建*区榕树乡办事处报到,随即被分配到福建*区所属制药厂工作。说是红*制药厂,其实既无厂房,又少设备,主要是针对国民*严密封锁苏区,造成红*医药严重匮乏的情况下,才借用民居建立的。制药厂共分采药班、加工班和制药班。阙森华先是做炊事员,不久,便被分配到加工班工作。他每天要晾晒采回来的中草药,切碎、炒干,再加工成碎面。由于阙森华对*忠诚,工作踏实,任劳任怨,年,经药厂*支部书记刘满喜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阙森华口述,吴学海、徐建源整理:《革命卫生事业的摇篮》,载年8月《沈阳文史资料》第三辑,第40-43页)。制药厂虽有技术工人指导,但仍沿用传统的土法操作。经药厂几个班的通力合作,终于制成了止痛片、麻*素、鸦片丁等中草药制剂。当阙森华看到这些中药制医院时,感到无比欣慰:虽然不能亲身到前线杀敌,然而给红*将士治好了病,就可以消灭更多的敌人。他把制药的辛劳和打倒国民*反动派、解放劳苦大众联系到一起了。福医院旧址
由于阙森华工作踏实上进,年1月,制药厂厂长找他谈话,告知他:组织上决定保送他到瑞金红*卫生学校学习。听到这个决定,阙森华感到非常高兴,但转而一想,又产生疑惑,他想:“我识字不多,没有文化,能去学习吗?”厂长鼓励他说:“要用战士在战场杀敌的精神去刻苦学习。”阙森华由此消除了顾虑,愉快地接受了学习任务。同去红*卫校学习的,除了阙森华,还有制药厂的林金亮、医院的*隆仁。他们三人从四都出发,徒步五十里,在长汀住了一宿,第二天又走了四十里,经瑞金,才到了位于朱坊的卫生学校。早在年9月,中国工农红*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的胜利,11月7日至20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也称苏维埃代表大会),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毛泽东为主席,项英、张国焘(时任鄂豫皖苏区中央代表)为副主席。在这次会上,由贺诚(年国立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被派往广东国民革命*中做医务工作,参加北伐战争。年年参加广州起义。时任中革*委总*医处处长,医院院长兼*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总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部长,年授中将*衔)主持的中央*委总*医处向中央*委提出创办红**医学校的建议,获得批准。年11月20日,在瑞金成立了中国共产*创办的中国工农红**医学校,第一任校长贺诚。年2月,中国工农红**医学校在江西雩都举行*医期第一期开学典礼,毛泽东为红**医学校制定了“*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办学方针,红*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叶剑英到会并讲话。10月,学校在设立*医期的基础上,陆续开设了调剂班、看护班、卫生员班和卫生长班,同时,中革*委将中国工农红**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卫生学校。学校设立*治处、教育处和总务处。(刘民安、钟震寰主编《中国医科大学校史》,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年6月出版,第1页)当时的卫校,按文化程度把学员分成两个队,第一大队是本科,学医;第二大队是预科,学文化,住在距校部较远的瑞金县叶坪乡朱坊村。当时,医院、红*卫生学校、中央*委总卫生部等机关医院、健康报社的诞生地,成为未来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的源头。红*卫生学校、医院位于江西瑞金县叶坪乡朱坊村
阙森华来到卫校后,被编在第二大队。学员的学习生活极为艰苦,住宿多在祠堂庙宇,搭起木板铺上稻草即成睡铺。伙食标准很低,饭是米菜掺半。更为困难的是,由于国民*的封锁,苏区无盐。学员们利用旧土墙熬硝盐以代食盐。卫校上课既无教科书,又无笔记本,每人领到的是仅有的3张毛边纸。学员们常以膝盖当桌,大地作纸,树枝为笔,在地面上划来划去。稍好一些的是制成沙盘,在沙盘上做作业。晚自习,点燃五钱油的油灯,一个灯芯两个叉,三五个学员分坐两旁复习功课。阙森华在新环境里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尽管学习生活艰苦,但是红*卫校这个朝气蓬勃的集体给他注入了饱满的革命热情。在一次露天晚会上,在学员们自编自演、反映乡亲们掩护红*伤员的短剧中,阙森华也粉墨登场,扮演了群众演员(阙森华口述,吴学海、徐建源整理:《革命卫生事业的摇篮》)。阙森华以苦为荣,在艰苦的条件下以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磨砺自己。二、长征中:坚持办学的红*卫校
阙森华在红*卫校学习近八个月时,到年10月,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红*开始了长征。红*卫校作为*委直属队的一部分,从瑞金出发,开始了战略大转移——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卫校第三任校长陈义厚、*委王立中奉命留在江西坚持斗争。卫校由总卫生部医*局局长陈志方带领,随总卫生部一起踏上征程。
长征前,红*卫校师生只知道这次行动是“西征”,并不明确这次长征最后会走那么长、那么久。校长在动员会上只是讲:为了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我们必须随部队转移!并且说,转移中还要坚持学习。于是,学员们在出发时,把能带的东西几乎全带了。阙森华和其他学员一样,背着书籍、行李、器材、枪枝弹药等,每人背着二十多斤重的物品,每天走八九十里路。行*路上,有些学员还把老师布置的学习内容抄在纸上,挂在背包后面,让跟在后面的同学边行*边学习。红*部队在突破敌人第五道封锁线——湘江后,由于敌人尾追甚紧,战事频繁,红*伤亡很大。当红*到贵州省黎平时,红*进行了一次大整编,卫校除了几位老师外,大部分学员都分散到部队中去,做卫生救护工作。为了教员的安全和保存教学骨干,阙森华等五名学员被任命为练习生,和教师们相伴,共同前进。长征途中,上有敌机轰炸,下有敌*堵截。卫校第二任校长彭龙伯就是途经四川境内宝兴时,在敌机轰炸中牺牲的(刘民安、钟震寰主编《中国医科大学校史》,第5页)。年1月上旬,阙森华随红*主力部队进了遵义城。这在当年是贵州省的第二大城市,第一次走出大山的放牛娃对一切都感到新鲜、惬意。但休整中并未使他感到踏实,因为并不清楚今后还往哪里走。就在他感到困惑时,总卫生部长贺诚兴致勃勃地向全体人员传达了刚刚结束的遵义会议精神: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的领导地位,明确了前进的方向。阙森华听了传达,如同拨开云雾,重见了阳光,好似春天的和风带来无限的温暖和希望(《革命卫生事业的摇篮》,第49、50、51页)。遵义会议后,卫校召回分散在各部队的学员,就行*中的卫生勤务和有关急救知识进行了短期的总结和学习。随即,红*撤出遵义城,开始了新的行*,学员们又回到各自的部队中去了。1月下旬,在黔北赤水河畔,红*击溃了贵州*阀第25*副*长兼教导师师长、土城守敌侯之担(—)的部队,阙森华随*进城。当天,领导找到了阙森华说:中央一位首长需要一名护士,决定让你去。阙森华服从分配去了。到了中央领导的住处,阙森华才知道这位领导是中央革命*事委员会副主席、红*总*治部主任王稼祥。早在江西作战时(年4月第四次反“围剿”期间),王稼祥腰部中弹,身负重伤。长征开始后,一路上坐担架行*。这时,已有一名陈医生在王稼祥身边治理,阙森华的任务是在陈医生指导下,按时给王稼祥注射止痛针剂,并定期为其患处换药。中央革命*事委员会副主席、红*总*治部主任王稼祥
年1月末,红*从黔北土城、猿猴场(今元厚镇)第一次渡过赤水河,到达川滇黔三省交界处的云南昭通市威信县扎西一带休整,中央红*部队完成“扎西整编”,全*缩编为十六个团,过了一个安稳的春节。2月中旬,红*从扎西掉头东进,在太平渡、二郎滩等渡口第二次渡过赤水河,重新进入贵州。阙森华为王稼祥当了不到两个月的看护员后,又调到中央财*部四局,在李医生指导下做练习生。红*重新进入贵州后,迅速占领了铜梓,并在娄山关打了个大胜仗,接着乘胜前进,直达遵义城下,尔后全歼守敌,再次占领了遵义城。年3月,阙森华又被调至中央首长驻地,给邓小平当了三个月的警卫员。年6月,红一方面*与红四方面*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后,两*合编,分左右两路*行动。红*卫校师生也分成左右两部分。年10月,随中央红*和毛泽东率领的红*右路*(红一、三*团)中的卫校师生一部到达陕北吴起镇,结束长征,阙森华也在这支部队里。年10月,张国焘率部红*左路*(红四方面*第四、九、三十、三十一、三十三共五个*,以及红一方面*五、九两个*团)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另立“中央”。随左路*行*的卫校师生经过艰苦跋涉,三过草地,一年之后,经甘肃哈达铺,于年10月才抵达陕北,分散两部的卫校师生开始聚拢,胜利会师。红*卫校是唯一在长征途中坚持办学并走完两万五千里全程的红*院校,也是我国最早进行西医学学院式教育的高校之一。年长征胜利后阙森华与战友在延安合影
这一期间,从长征路上走过来的卫生学校辗转于陕北的瓦窑堡—康家沟—台儿湾—阎店子—张村驿,直至延安柳树店办学。
年1月,毛泽东率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同年,红*卫生学校随部队转战到延安附近的阎店子。年3月8日,又迁至延安东门外的柳树店办学。学校响应*中央的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在柳树店建起了大礼堂,图书馆,教室,解剖、生理、病理、微生物等实验室。三、延安时期:见证中国医科大学的成长到达陕北后的年10月至年10月,阙森华被调到*医院,先后任护士长、副所长、连*治指导员。年10月至年3月,又被调至*委警卫营任一连连长,暂时离开了红*卫校。在*委警卫营,阙森华不改率直的本性,战士们都愿意和他接近。每逢给战士讲课,阙森华都能认真备课并联系实际。一次,在讲革命理想时,他结合长征的伟大创举说:“蒋介石以占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枪炮包围红*,红*北上抗日,边走边打,斗争环境十分艰苦。是什么力量鼓舞我们爬雪山、过草地?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这就是我们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淳杰:《慈容依旧人已去神州桃李已英明》,载福建省委*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革命人物》年第5期,第10页)其后,阙森华又任*委警卫营营部总支书记。年5月,阙森华奉调至中央*校学习一年。学习结业后,历任新兵团*治处组织股长、陕甘宁边区征粮工作团绥德分团团员、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考察团团员、边区征粮工作团副团长等职。延安时期,阙森华(左)和战友潘振华、淳杰合影
红*卫生学校迁至延安后,得到迅速发展。年秋,毛泽东到学校视察,并为全校师生作报告。毛泽东讲道:“你们在*的领导下,从江西中央苏区的‘卫生小学’,经过长征的锻炼,现在成长为‘卫生中学’了。……我们一定能够战胜敌人,建设一个新中国。你们卫生学校也是这样,将来一定会发展成为一个‘卫生大学’。”
毛泽东的讲话极大地鼓舞了全校师生的斗志。就在这一年,经毛泽东提议,中共中央批准,红*卫校正式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从此,这个拥有光荣革命传统又极富历史内涵的校名一直沿用到今天。原卫校校长王斌继续担任大学校长。新制定的《校章》规定,学校的性质是:“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从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学校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规定为:“培养*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学校对学制进行了调整,*医期为四年制,制药班为三年制,调剂班为一年制。不久,阙森华调入中国医科大学,任学生队队长、医院*治协理员、*治处主任兼医院*治委员等职。学校迁至延安柳树店后,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师资力量明显增强,临床课、医学基础课门类增多。教学设备有所增添,教学环境也大有改善,计有第14至第18各期及研究班学员在校。年初夏,学校第十四期即更名后的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同学们都热切地希望毛泽东主席题词留念,校长王斌很快接通了毛泽东的电话,请毛泽东在百忙之中给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毛泽东立即答应了王校长的请求。毛泽东用毛笔书写了“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十三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全校师生一片欢腾。年毛泽东主席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
延安时期,毛泽东曾七次到访中国医科大学,并作了三次报告,给全校师生乃至全国医务工作者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年7月15日,第十四期61名毕业生有幸得到了印着毛泽东题写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的毕业证书。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时期第十四期毕业证书
年,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后,医大师生热烈响应。在大生产运动中,共开垦两千多亩荒地,不久就达到了蔬菜全部自给,粮食半自给,肉食基本自给。年,为支援*工生产,学校还派出第18期学员进驻甘泉山烧炭,烧炭八万斤,出色地完成了任务。除此之外,师生们还利用课余时间纺线、织布、打草鞋以及编筐扎箩。其中,学校的手摇纺车就有几百架。纺出的线既可供应纺织部门,也可自织毛衣毛袜,作为个人穿着之用,所编箩筐则成为延安市场上的畅销货(刘民安、钟震寰主编:《中国医科大学校史》,第12—13页)。
阙森华担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学生队队长期间,经常深入学员中去,和学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以其平易近人的作风广泛联系学员,以其面和心慈的宽容团结同学,出色地完成了管理工作。在延安办学是中国医大发展史上一个辉煌时期。阙森华经过长征洗礼后,在履行思想*治工作职责中,也逐步领悟了医生是以人的生命为工作对象的,因此,为培养每一名学员都成为合格的医生,所付出的辛劳是值得的。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一名思想*治工作者是否合格,在于他是否“以心度人,以德度人和以*策度人”。延安时期,阙森华开扩了眼界,提高了文化素养,更掌握了工作方法。阙森华在中国医科大学的发展中,也在逐步完善自己。四、办好中国医科大学:从*委到校长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根据*中央“建立巩固的东北革命根据地”的指示精神,同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从延安出发,经晋北、张家口北上,到达黑龙江省佳木斯以北的兴山(今鹤岗市),合并了东北*医大学(前身为哈尔滨陆**医学校)和东北大学医学院等校,扩大了规模。王斌担任校长,阙森华被任命为学校*治委员兼*治处主任。这一年,阙森华才二十九岁。
年8月15日,中国医科大学在兴山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以王斌校长为核心的校领导从当时尚处于战争环境的实际出发,制订了在短期内培养出“*治坚定,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的办学方针,学校对教学内容和学制作了调整和改革,即重点突出外科教学,学制缩短为一年,实施专科重点制和形象教学法。中国医科大学迁东北后,阙森华*委忠实执行*委决定,为保证办学方针的贯彻实施,创造性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治工作。针对东北青年当时存在的模糊认识,在开展*治思想教育中着重解决学员对“美国和苏联问题”“中国共产*和中国国民*问题”“土改问题”“人生观问题”的认识。教育形式以宣讲为主,讨论为辅。其间,结合学员提出的问题,穿插做辅导报告。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使学员认清什么是革命、什么是反革命;认清地主阶级和一切剥削阶级的本质;认清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从而达到提高认识,转变立场,树立革命人生观,坚信共产*领导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诉苦”活动,开展阶级教育,提高阶级觉悟。解放战争时期,阙森华和战友在黑龙江鹤岗
在*治学习中,学校*治处选派得力教师,针对各种思想具体问题,认真备课,使学员自觉联系思想实际,淘汰旧思想,萌生新观念。阙森华经常深入班组,参加讨论,与学员交流思想,从而掌握第一手资料,他用参加革命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为依据,不断完善*治学习的形式和内容。经过*治学习,学员大都洗心革面,学习前后判若两人。有的学员说:“改正糊涂思想,离开混沌世界,过一场清白人生。”有的说:“批判了错误思想,才得以转变立场,不抛弃旧我,就难以重新做人。”除系统讨论上述几个问题外,*治处还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府》等作为理论学习内容,激励学员坚定“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信心。在日常的思想教育中,也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工作制度。学校*治工作的形式也较为多样。如尊师爱生运动,立功创模运动等,都极大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师生们心情舒畅,斗志昂扬地为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工作和学习。
阙森华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扬老红*、老八路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除和延安来的老领导、老战友合作共事外,也善于团结投奔中国医大,有志献身革命医学教育事业的阎德润、王一介、崔秀汉、靳士信、毕涉、何维为、赵乃才等一大批老专家和中青年教师,鼓励他们珍爱三尺讲坛,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工作、生活环境,做到*治上给予充分信任,物质生活上给予优厚待遇。为了便于新老教师交流,在校长王斌的创意下,*治处还组织了“教师联谊会”,沟通思想,激发了教书育人的热情。严密的教与学的安排和有力的*治工作效应,促进了中国医大在艰苦条件下和繁重任务面前,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战斗集体,完成了培养革命医疗卫生干部的任务。在兴山办学的两年多时间里,先后有第18期、20期直到37期共19期计名学员毕业(《中国医科大学校史》,第19页),有力地支援了东北以至全国的解放战争。年11月2日解放*占领沈阳,标志着东北全境解放,中国医科大学奉命进驻沈阳。根据东北行*委员会暨东北*区司令部“接收、合并原沈阳医学院和辽宁医科大学”指示,校长王斌和*委阙森华等干部分两批南下沈阳,于沈阳解放当日,先后进驻原沈阳医学院。先后合并了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州医科大学,年由日本国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建立)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医院医学堂,年由英国基督教长老会派遣的医学传教士建立)。中国医科大学从农村根据地进入城市,开始为和平建设服务。阙森华在接管沈医后的百废待兴之中,首先是具体领导抓了两件大事:一是紧张而有序地组织全院名教职员工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治学习。经过开展《社会发展史》《国际问题》《国共问题》《土地改革问题》《革命人生观》等几个专题学习和讨论,使他们初步学到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基本知识,划清了*治上大是大非的界线,明确了*治方向,促进了人生观的转变,奠定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事隔五十年,当年的学校教职员工回忆起那场*治学习时,仍然是记忆犹新,众口赞誉说:“那场*治学习是参加革命的启蒙教育。时间虽短,受益终生。”第二件大事是组织全院人员开展建校劳动,清除炉灰垃圾1.6万吨,植树2.68万棵,整修了大操场等,使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在建校劳动中,全院评出劳动模范、劳动功臣名(《中国医科大学校史》,第23页)。许多当年参加劳动的学员如今已是年逾古稀的离休人员,每忆及此,还都认为:清除垃圾的同时,也清除了思想上的垃圾;净化了环境,也净化了灵*。在整顿思想,清理环境之后,经过在校生的重组与编班,进城后的中国医科大学于年6月6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在办学思想上,阙森华的知人善任和远见大大超出一般工农干部视野。中国医大进城伊始,阙森华力主任命基础部药理教研室主任、崔秀汉教授担任图书馆主任。他建立了科学的管理制度,开创了良好的馆风,为其后图书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阙森华还决定从学生队中调出一大批各年级的在校生充任学生辅导员或*群机关的工作人员。年2、3月间,他又从第41期、42期学员中调人员,充实马列主义教研室和行*各部门,从而开始转变各级管理干部的人员构成和知识结构。阙森华平素很少张扬,更多的是一步一个脚窝地为办好新型正规化的医科大学而积聚力量。年5月,东北行*委员会和东北*区司令部下达命令:学校由中国人民解放*划归东北行*委员会领导,任命东北行*委员会卫生部长王斌兼任校长,阙森华等为副校长。这一年,阙森华才三十三岁,已经是参加革命十九年的老干部了。为贯彻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阙森华主持召开了学校*治工作会议,把学校工作重点从为革命战争服务转变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培养高级卫生人才服务。与此相适应,撤销*治委员制度和*治部机构,组建*委和群团组织,迅速完成了从*事医科大学向普通医科大学的体制转变。年3月1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越南共产*领袖胡志明在访问苏联后回国途中,到达沈阳。在沈期间,视察了中国医科大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视察的唯一的医学院校。毛泽东在王斌校长、阙森华副校长陪同下,视察了学校微生物、药理、生理教研室,并在周恩来总理、胡志明主席一起,在基础医学院会议室召开了座谈会。毛泽东主席听完了中国医大的情况汇报后说:“中国医大过去是我*、我*最早创办的一所医科学校,多年来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作出了贡献。现在情况变了,全国解放了,今后的任务更加繁重。教育一定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教育要为无产阶级*治服务,一定要把人民的医科大学办好。”毛泽东主席还为医大题词:“办好人民的中国医科大学!”毛泽东的指示极大地鼓舞了全校教职员工。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阙森华作了《为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而努力》的工作报告。他首先指出:“全校**工青都要一致地围绕一切为了学员学好,一切为了伤病员恢复健康而积极工作。”又指出:“团结全体人员特别是高级技术人员,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他参照东北*区卫生部部长贺诚的一次讲话,寄希望于全校人员:“要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做到上下级之间、彼此间、单位间的亲密团结。不应区分国籍、种族、门户、派别……,要防止或克服互相排挤的现象发生。在人们思想中,残留的英美派、德日派的;兴山来的,沈阳本地的;辽医的、沈医的等等,都是我们接受世界先进医学的障碍,应该克服。在我们人民医务工作者内部应该是无派的。如果硬要加上一个‘派’字的话,那我们只有一派,即老老实实地做为人民服务派。一切愿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家、医务工作者,我们都要争取团结,一切有利于人民卫生事业的新技术,我们都要吸收和利用。”这段话对于当时处于职工来自四面八方,医务人员各有各的想法的实际,极具说服力,有利于形成合力,消除内耗。这次*代会对中国医科大学具有转折性历史意义,标志着该校由为革命战争服务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届*委会,阙森华任*委书记。年阙森华主持中国医科大学*代会
进城后的阙森华,开会讲话仍然很少用他人事先拟好的讲稿。偶尔用了,他也要按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他的讲话实事求是,实话多,官话少,听之入耳,耐人寻味。阙森华经常在开会之余,深入到各基层单位去,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医大各个角落,上至医大各级领导、专家教授;下至司机、锅炉工,“认识医大人人,医大人人也认识他”(群众赞语)。
有一次,他事先未打招呼,走进了基础部生理教研主任阎德润教授的办公室。他和阎是老相识了,见了面便直言说:“听学生们讲,都爱听你讲的课么。”“哪里,哪里,我也是现发现卖罢了!”阎德润谦虚地说。“从课堂上看,学生学习还要注意什么问题呢?”阎德润稍事思索后说:“只学会不行,关键是得会——学”。“你是说这里有个学习方法问题?”“是的!”“看来该老老实实地抓一抓学习了!”阙森华像是悟出此中道理地说。事隔不久,教务长王一介在一次会上提出“设立一个辅助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研究室”的设想时,阙森华首先表示支持。知识并不是有文凭的人可以独家垄断的。阙森华这位由放牛娃——红*战士——*治思想工作者,逐步成为一位高级管理干部,只有一个诀窍:那就是只要心中装着人民,装着学生,他自然会在办学中切中要害,抓住问题的关键,而不是在枝枝叶叶上斤斤计较。一天,阙森华从基础一楼出来,径直朝北走去。临近汽车队休息室,只听室内声声鼓噪,进屋一看,原来是司机们急着收拾棋盘,地面上还散着红兵黑炮。阙森华弯腰拾起棋子,接着便是对惊*未定的司机们说:“来啊!谁和我来一盘?”大个子姜师傅果真和他对奕一局。阙森华一边下棋,一边说:“作为司机,不出车的休息时间,休息下棋是可以的。问题是出车时,要老打老实地、全神贯注地开车。”年10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威胁东北安全,轰轰烈烈的 、保家卫国运动迅速开展。校务会议决定把学校大部人员和设备疏散到黑龙江省北安县城,校部设在北安县,基础一院、二院合并为北安基础学院,承担基础医学课教学,医院,承担 伤病员的抢救任务。留在沈阳的部分师生组成担架队、手术队,参加救护伤员工作。开往北安的疏散列车在江北平原上奔驰,随车同行的阙森华漫步到装着仪器设备车厢,恰好遇见押运员、法医研究室助教贾静涛等几个人正若有所思地眺望窗外。阙森华走进车厢,席地而坐,和他们拉起家常,并提议玩玩扑克以解旅途困倦。玩牌中,阙森华不时地念道说:“美帝打到家门口,实质是砍刀就要架在我们脖子上,你说打不打?我看得——打!”阙森华随后甩出一张草花K,然后哈哈大笑。阙森华的平易近人和老红*的知人知心,一下子把车厢里的困惑赶跑了。就像生活在一个没发生战争的平常日子里一样,人们背靠仪器箱,两腿伸开,身子舒展了,心境也舒展了(贾静涛,年5月中国医大老干办主持召开的“阙森华事迹回顾座谈会”上的发言)。五、主*医大:向科学进*
年底,校长王斌调去国家卫生部工作,阙森华代理校长一职。这期间,他主持实施了《新校章》工作,向苏联学习,办好新型正规化医科大学,一批苏联医学专家也来到中国医大。根据《新校章》进一步修改教育计划,制定施行《中国医科大学生产实习条件》,并由副校长任国祥负责在各医院开展向苏联学习,实行医疗保护制。同时,制订下发《开展科研工作的要求》和《培养师资三年规划》。学校工作在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中迎来了“向科学进*”时代的到来。年在中国医大欢迎外宾致欢迎词
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1月,中共中央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中央主要领导及来自各省地市主要负责人共多人出席了会议。会议从1月14号开到20号,周恩来总理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大会闭幕那天,毛泽东出现在怀仁堂,他幽默地说:要革愚昧无知的命,单靠大老粗,没有知识分子是不行的,中国应该有大批知识分子。年因此被称为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的春天。在这个烂漫的春天里,人们心情舒畅,许多知识分于焕发出巨大的热情,全国也掀起了向科学进*的热潮。
年1月中央召开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迎来科学的春天
消息传来,校内广大知识分子精神振奋,欢欣鼓舞,纷纷为提高业务和*治水平而一显身手。为适应这一形势,阙森华因势利导,经过讨论,决定撤销校务委员会,成立在校长领导下的学术会议,在原有校务委员会成员基础上,增加部分专家教授共44人组成,阙森华任主席,知名专家教授李佩琳、高文翰、阎德润、吴执中等尽在其中。在学术会议第一次会议上,确定了学术会议的工作内容:如审查学校学年、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总结;讨论教授、副教授、讲师和助教职称的授予;讨论教学人员的任免和提升等,共八项任务。同年三月,学术会议为研究《学校工作全面规划》,组成七个专题小组进行《规划》的修订工作。全校上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争做学校主人、积极参与治校”的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
为贯彻全国知识分子工作会议精神,中国医科大学召开第四次*员大会,*委第二书记徐戈东代表上届*委作了工作报告。报告强调:高级知识分子是办好学校的主要决定力量,并提出充分发挥知识分子作用的具体措施和办法。这次*员大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工作方向,坚持在*的领导下,依靠团结知识分子,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努力办好社会主义医科大学。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历史上首次从全国招生的、具有高中毕业程度的第42期名学生,经过五年学习,学成毕业。从毕业前教育、制定分配方案以至分配谈话、直至到车站送别最后一批学生,阙森华自始至终都参加了。他事必躬亲,既掌握原则,又不负学员期望的长者风范,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毕业分配方案制定前,学校发给学生人手一份《调查表》,汇总后,发现“第一志愿”栏中大都填写了“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或“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而在校期间处了朋友或已有海誓山盟之约的男女同学以及有其他要求者,也在《调查表》上坦诚地写到:“我与某班女同学某某相识已四年,愿结连理之好,盼分配到一起,恳请组织上照顾。”学生们敞开心扉,把心里话诉诸组织,而组织上根据学生们要求及需要,尽可能满足了大多学员的要求。于是,分配方案一出台,基本上出现了皆大欢喜的场面。阙森华做分配动员报告时讲:“根据国内各地区医疗卫生院所、机关的需要,可能有成批的同学去同一个单位,也有可能某一边陲地区只要一个人。你去也不去?应当去!去干什么?去创业!好男儿志在四方,就靠你是中国医大第42期毕业生!相信你们每一个同学都不负母校的期望、老师的教诲和人民的重托。”分配谈话时,阙森华或坐在一旁,或参与谈话。遇有一位和对象分到一处的女同学,阙森华还会慢条斯理地说:“将来你们要建立家庭,要共同分担家务,和美相处,百年合好。”他的殷切和爱护使得这位女同学走出辅导员办公室,一眼望见面前的对象时,便赶忙说:“老校长,老校长……”“老校长怎么了?”“老校长像个老妈妈似的,还叫我们两个……”说着说着,抑制不住的喜泪夺眶而出。时光飞逝,转眼间,42期毕业已近半个世纪,历史证明了这首批五年制毕业生鸿鹄高飞,一举千里,为共和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做出贡献。阙森华思贤如渴,知人善任。为了开好英语课,经请示市委教育部,力主从本市一所重点中学聘来两名资深而“有争议”的英语教师,实践证明:这两名教师虽然在争议中调进,但他俩卓尔不群,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说明阙森华坚持“重在表现”的用人观点是正确的。在办学实践中,阙森华深感没有知识、没有知识分子、没有对知识分子的正确*策,一个大学就难以取得发展,社会也难以求得繁荣,历史更难以走向光明和辉煌。因此,阙森华在工作中以其沉着自信和*治魄力于年召开了学校人事工作会议,中心议题是在校院间施行“权利下放”,教研室主任、科主任“有职有权”。同时,制订了《关于发挥老教师、老技术人员作用的方案》《培养青年教师的方案》并下发实施。工作在教学、医疗、科研第一线的广大知识分子,从阙森华身上体验到了*的知识分子*策的温暖,全身心地投入各项工作中去。一股敬业、爱业,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精神焕发出来,合力拼搏,众志成城,学校各项工作齐头并进,学校建设生机一片。中共辽宁省委内部刊物《*的生活》为此刊发《中国医科大学贯彻知识分子*策取得成绩的经验》。为更有效地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阙森华还提出:学校领导干部要与老教师交朋友,要求中层干部每人也要交上两个朋友,并要求经常串门、走访,沟通情况,上情下达,以利当好知识分子的好后勤。年9月1日,中国医科大学更名为沈阳医学院。六、错划右派二十年,信仰弥坚
年,按中共中央指示,学院*委于5月10日、11日召开*委扩大会议,讨论*内开展整风运动,决定立即开展整风,即“反右派”运动。阙森华在反右斗争开始后,坚持认为沈阳医学院不同于其他综合性院校,钻研技术的和搞社会科学的不一样。因此,阙森华当着有关领导的面说,沈医不会有那么多右派,按比例要求抓右派难以完成任务。于是,那位领导亲自坐阵沈医,虽然也抓了一些“右派”,但他仍认为阙森华太右了。年10月5日,阙森华率领中层以上干部二十多人参加中共沈阳市委扩大会议。这次扩大会议把沈阳医学院*委于年确定的“依靠知识分子办学”“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等正确论断和实践斥为“彻头彻尾的投降主义路线”,对阙森华及一批中层干部进行了残酷的斗争,并在极“左”思想影响下,错误定性为“以阙森华为首的反*反社会主义集团。”紧接着,返回校园继续开展“反右倾”斗争。
一场风暴袭来,平静的校园黑云压顶,朗朗的读书声被斗争会的呼嚎所掩盖。莘莘学子远离图书馆,因为这里已是斗争“以阙森华为首的反*反社会主义集团”的主战场。斗争会上,一些人用捏造的“事实”诬陷阙森华包庇其兄、“反革命分子”阙志英和收留两个“反革命”侄子安排工作。紧接着,又把一批社会关系、工作关系经历复杂的某些教师的受聘来校,统统说成“阙森华践踏阶级路线”,并把阙森华安排一些有专长、有声望的人士任领导职务斥为“拱手把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加以鞭笞和批判。在斗争会上,阙森华面对种种无端指责,面不改色,理直气壮地慷慨陈词:“依靠知识分子办学,这是中央的精神,是医学院*委正式讨论通过的,又是辽宁省委《*的生活》刊登过的,是正确的。”在无数次斗争会上,他从不诿过于人。在逼问之下,他总是说:“这是我定的!”“那是我定的!”“这是我点头同意的!”等等。他这样把“错误”揽于自身,无非是意欲解脱学院的一批老干部和周边的工作人员。事隔多年,当事人回忆那段历史,斯时斯景,历历在目,人们无不为阙森华的无私无畏和高风亮节而感佩不已。一场“反右倾”斗争把沈阳医学院于年确定的“依靠知识分子办学”的正确路线说成是“彻头彻尾的投降主义路线”,把医学院描绘为“白旗飘飘”的“小台湾”,把阙森华和一批中层干部极其错误地定性为“以阙森华为首的反*反社会主义集团。”阙森华被定性为“反*分子”,受到“开除*籍、撤销沈阳医学院副院长职务”,由行*九级(正*级、副部级)降至十四级(正团级、正处级)的处分。年10月,中共沈阳市委决定调阙森华任辽宁大学总务处总务长。阙森华对沈阳医学院*委给予的“处分”,持组织上服从、思想上保留的态度,仍以一名共产*员应有的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态度,坦然去了辽宁大学工作。“有志肝胆壮,无私天地宽。”阙森华挑起担子,投入既陌生又熟悉的为知识分子当好后勤的实践中去。在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和《高教六十条》工作中,按辽宁大学*委和校部的意见,为加强后勤工作,减轻各系的事务负担,把困难时期分到各系办的食堂收回总务处统一管理;把仪器设备管理和印刷厂划归总务处领导,并根据《高教六十条》规定,明确了总务处的任务是为教学与科研服务,为教职工的生活服务。阙森华不改老红*、老干部本色,满腔热情地带领总务处的干部和工人,克服人力、物力上的困难,较好地完成了校内校外的后勤保证工作。年,还完成了平方米的生物实验室建设任务。年阙森华(中)在农场视察并参加劳动
当阙森华和干部工人一起工作或劳动时,仍然看到其毫不吝惜精力,用心对待人和事。有人不禁问:这个老头不是犯有错误的么,怎么会如此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呢?阙森华在新环境里,敞开胸膛,坦荡度日,珍惜分秒地经营着这块属于他自己的天地。日子长了,工人们熟知了这位老红*,并把他当作队伍中的一员。从那时开始,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阙头”。就是这个老阙头,被开除*籍,由国家行*九级降至十四级,一家八口挤在不足四十平方米的两间小屋里,照样情绪饱满,一心扑在工作上。老阙头,会真的是犯有严重错误的人吗?人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