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与*策分析
1、理论分析
人口问题的本质是什么?人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
马克思认为,社会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物质资料的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内容,劳动力再生产是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动力源泉,经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口的高质量发展。
当前社会生活和发展所遇到的种种问题,都直接地或间接地与人口问题相联系。人口压力使社会在提供现有人口生活基本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方面,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表现为就学压力、就业压力、住房压力、社会保障压力,以及粮食、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供应问题,造成消费与积累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等。比如老龄问题。中国已经进入老年型社会,其中东北地区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中国老年人口总数居世界首位。这给经济、社会、*治、文化、生态都带来一系列影响和问题,要求对社会生产、消费、分配、投资、社会保障、社会心理及福利、城乡规划等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2、*策分析
年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策,增强生育*策包容性,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人口素质。”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生育*策”的基础上,十九届五中全会后的中共中央建议首次提出“增强生育*策包容性”。“增强生育*策包容性”这一表述是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前提下提出的,生育*策的调整和完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四十五章“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中,提出“制定人口长期发展战略,优化生育*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除了谈到“健全婴幼儿发展*策”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外,专门在第一节谈到了“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的问题,主要内容是:增强生育*策包容性,推动生育*策与经济社会*策配套衔接,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释放生育*策潜力。完善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策和产假制度,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改善优生优育全程服务,加强孕前孕产期健康服务,提高出生人口质量。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改革完善人口统计和监测体系,密切监测生育形势。深化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健全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
目前国内关于下一步调整生育*策还有意见分歧,有的主张三胎*策,有的主张全面放开生育数量限制,我认为,要加快计划生育改革,积极调整生育*策,更加尊重生育的自主选择,更加体现生育*策的包容性和友好性,更加体现生育价值的优化取向。生育*策的设计要区别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当前,东北地区的人口减少趋势明显,呈现少子化、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那么适当地实施带有试点性质的*策,迅速放开计划生育*策就是很有必要的。
3、人口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不是东北独有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人口问题是全国性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不是东北独有的,只不过东北地区表现得更为典型而已。东北的人口问题不是个别现象,少子化、老龄化是全国性的问题。
中国大陆的初婚人数从年的万减到年万人,20-24岁结婚数从年万人锐减到年万人。要看到问题的严重性。
年我国出生人口万人,比上年减少58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8‰,是年至今的最低值。
年是全面放开“二胎”的第五年,按理说,新生儿的出生率和出生数量都应该是像火箭一般蹿升,但现实却被打脸了。全面二孩*策不仅没有出现生育高峰,反而出现生育断崖。
最近有位经济专家以上海为例,提出中国“人口悬崖”问题。年1月1日,有名婴儿在上海诞生;年同一日同一城市,名婴儿诞生;在十年后同一日同一城市,名婴儿诞生;到年的同一日同一城市,名婴儿诞生;年同一日同一城市,仅有27名婴儿诞生。上海市的出生率正在出现断崖式的下跌。
上海的新生儿出生统计,其实是全国生育状况的折射。中国的出生率于年降至千分之10.5,为新中国历史上最低的,已经进入“超少子化”状态。这个数字无论与本国数据相比还是和国际数据相比,都是极低的。急降中的生育率、出生率,宣告了几年前的“单独二胎”和“全面二胎”*策失败。年“全面二孩”*策实行,当年出生人口攀升至万,创年以来峰值,但之后连年大降:年出生人口下滑至万;年再下降至万;年下降为万。
我国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由建国初期的6.05降低至年的1.18,远低于世代更替水平,如果参考抽样数据,年育龄妇女的总和生育率已降低至1.,不及人口世代更替水平的一半。年新冠疫情,有人调侃,疫情期间夫妻被逼整天待在家里,没什么事情可干,那就“造小人”吧。实际上,疫情效应也没有能够对出生率带来统计数据上哪怕一点点可喜的反弹。
(二)现实状况
1、有关数据
东北地区人口少子化、老龄化和外流同时出现,已深陷人口危机。
《吉林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披露,年末,吉林全省常住人口为.73万人,比年末净减少13.33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7.93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8.27%,比上年末提高0.74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9.19%。此外,吉林省年出生人口16.32万人,出生率为6.05‰;死亡人口18.62万人,死亡率为6.90‰;自然增长率为—0.85‰。人口性别比为.14(以女性为)。可见,吉林省人口负增长已经开始了,正在向一个千分点的负增长低谷逼近。
《年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末常住人口.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68.11%;乡村人口.8万人,占31.89%。全年出生人口28.1万人,出生率6.45‰;死亡人口31.6万人,死亡率7.25‰;人口自然增长率—0.80‰。这是东北人口大省的人口负增长幅度,仅比吉林省差了—0.05个千分点,位居东北三省人口负增长第二。人口大省出现人口负增长,后果可能更为严重。人口基数大,人口负增长必然加剧。人口负增长的惯性大,对人口大省而言,是一种巨大压力。因此,必须加大工作力度,予以有效遏制。
《年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介绍,全省人口出生率为5.73‰,死亡率为6.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年末常住总人口.3万人,比上年减少21.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万人,乡村人口.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0.9%,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0—14岁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0.3%,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比重为13.8%。据1‰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年黑龙江省人口出生率为5.98‰,死亡率为6.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9‰,逼近负增长0.7个千分点。
辽宁省年统计公报显示,辽宁省65岁人口已经达到.3万人,占15.17%,属全国最高。整个东北常住人口增量逐年下降,在全国排名倒数;人口出生率也是全国倒数。
从增长速度看,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从年到年,东北地区年均增长率仅为0.21%,不足全国同期水平0.5%的一半,人口增长基本趋于停滞。
辽宁省抚顺市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3万人,出生率6‰。,死亡人口1.7万人,死亡率7.7‰,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1.7‰。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7万人,全年出生人口人,出生率5.17‰;死亡人口人,死亡率7.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2.11‰。八年减少13.4万人。
丹东市年末总人口.1万人,人口出生率5.94‰,死亡率6.35‰,人口自然增长率-0.41‰。年末年末总人口.9万人,人口出生率6.11‰,死亡率8.01‰,人口自然增长率-1.90‰。八年减少八万多人。
黑龙江、吉林两省人口减少更为严重。
黑龙江省鸡西市年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人。全市人口出生率5.21‰,死亡率4.13‰,人口自然增长率1.08‰。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4万人,其中,非农人口.4万人。全市人口出生率3.90‰,死亡率6.91‰,人口自然增长率-3.01‰。八年减少19.5万人。
佳木斯市年全市人口出生率7.57‰,死亡率7.24‰,人口自然增长率0.33‰。年末全市总人口.5万人。年全市人口出生率4.68‰,死亡率4.96‰,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0.28‰。年末全市总人口万人。八年减少18.5万人。
大庆市年全市总人口.6人,年万人,八年减少9.6万人。
吉林省吉林市年末户籍总人口.3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3‰,比上年减少0.08个千分点。出生人口3.31万人,死亡人口2.43万人,人口出生率7.64‰,死亡率5.61‰。吉林市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6万人,人口出生率5.7‰,死亡率4.8‰,人口自然增长率0.8‰。符合*策生育率达99.0%,比年上升0.1个百分点;一胎率达64.5%,比年上升2.7个百分点。八年减少将近22万人。
2、流失是不是主要问题?
近年来,东北从工人数量上逐年减少。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从年到年,全国工人数量从万人增长到万人,同期东北工人数量从年的万人下降到年的万人,东北工人占全国工人的比重从年的15.09%下降到年的5.89%,这种下降相当惊人。工人原来是东北地区的主要就业群体,工人数量的锐减,反映出就业形势的恶化,由此加剧了人口外流。
东北除了四大副省级城市以外,不少城市每年都流失一两万人。以抚顺为例,年全年流入人口人,流出人口29人。丹东市年迁入人口0.8万人,迁出人口1.53万人。
其实,人口外流是东北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主要问题。东北的人口流失问题,在全国并不突出。东北人口外流的i临界点是年,在年之前,东北的人口仍然是净流入,无论总人口还是年轻人口。
数据显示,年,东北三省人口分别减少了18.0万、11.0万、4.1万,三省合计净流出人口33.1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年末),全国人口流出最多的省份分别是:河南(万)、贵州(万)、安徽(万)、广西(万)、四川(万);其次是湖南、湖北、江西、陕西、重庆、甘肃、河北、山东等地。其中,河南的流出人口超过万,是当之无愧的打工大省,甚至比排名第二的贵州、第三的安徽加起来还要多。上述东北三省的数据,比之河南、贵州、安徽、广西、四川等人口流出大省,那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像南方一些省份,如江西、广西等省的人口流失率较高,劳动力大量外流,但是由于生育率较高,补充了人口,留在本省的年轻劳动力占全国比例却保持稳定,甚至还有所升高。东北人口的主要问题是低生育率。
3、低生育率陷阱
低生育率是老工业区存在的普遍问题。东北地区生育率长期低于国家平均水平。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
早在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分别是1.、1.和2.,明显低于全国2.的平均水平。此后,随着独生子女*策的进一步推行,比全国执行得更为彻底,所以东北地区年的总和生育率更是跌破了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东北地区的总和生育率只有0.75。
国家卫计委公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关于东北人口变动的分报告,描绘了上述的东北人口危机图。从规模上看,东北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正在持续下降。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东北地区人口总量为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为8.22%,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万人、占比8.42%的人口规模,比重明显降低。
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黑吉辽三省的总和生育率分别仅为0.75、0.76、0.74;据年人口抽样数据,东三省人口出生率均已低于7‰,还未达到日本平均生育水平(8‰)。
总和生育率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位妇女平均生育的子女数量。正常的人口更替水平被认为需达到、保持两代人口基本平稳,总和生育率至少达2.1,而1.5被认为是警戒线,低于1.5,很可能掉入低生育率陷阱。
各地从*策上还在追求计划生育率、一胎率,甚至到年孩子追求一胎率指标。比如吉林市的统计公报显示,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3‰,比上年减少0.08个千分点。全市计划生育率达96.22%,提高0.23个百分点;一胎率达83.06%,提高1.37个百分点。年人口自然增长率0.8‰。符合*策生育率达99.0%,比年上升0.1个百分点;一胎率达64.5%,比年上升2.7个百分点。
4、老龄化问题
东北的中位年龄将分别在年、年、年开始超过希腊、德国、日本,成为世界上人口结构最老化的地区。东北的老年化超前全国12年左右。
由于生育率超低,东北人口老化情况严重。年,东北地区人口的中位年龄为43岁,比全国的38岁高5岁,相当于全国年的水平。
近些年每年笔者主持编撰《辽宁经济与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其中每年对辽宁的老龄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年辽宁省进入老年型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形势不断加剧,现在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截至年末,全省户籍人口为4.57万人,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74万人、占全省总人口22.65%,65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为.1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14.37%。现在1/4辽宁人口是60岁以上老年人。
近年来东北老龄化提速。辽宁65周岁及以上人口规模最大,由年的.9万人增至年的.1万人。黑龙江也不容乐观,年65周岁及以上人口分别为.8万人,较年增加.2万人。年吉林65周岁及以上人口.83万人,比年增加65.33万人。老龄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也不断攀升。年吉林、辽宁、黑龙江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为13.93%、16.20%、13.8%,分别较年提高了2.69个百分点、3.38个百分点、3.7个百分点。据悉,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2.6%,吉林、辽宁、黑龙江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3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老龄化会带来什么影响?
一是人口老龄化改变社会消费结构。衰减性人口问题会改变当前居民的整体消费习惯,进而影响当前的消费结构,对社会经济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冲击。东北老年人的收入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城镇的离退休老人的退休金。二是农村老人从事田间劳动所得收入。三是部分劳动者得到的国家低保户或困难户的物质保障,还有一部分则靠以前积累的积蓄或子女赡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物价飞涨等因素的影响,他们物质生活的稳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且居民消费结构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尤其是医疗保健支出的增加最直接的消费人群是老年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保健,老年人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