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是舞台,每个人都是主角,扮演着人生或喜或悲的剧情,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有圆满的结局,也有遗憾的尾声。人生如戏。
在我十八岁那年的夏季,更新大队派社员去修庆绥公路,基本条件是让家庭生活困难的人员去,我和本屯徐显春,代有,印屯的任占江,还有老肖屯邓连江,褚义减等全成为参与修路人员。我们分的路段位于欢胜地界,所以我们在张唯屯安营扎寨,在一个大空房中搭铺做饭,很有点青年点的生活。
两天后,我们正式分段上工了,在屯后很远处,道基很高,从路下深处取土爬坡往上挑,深有十多米,标高上土段又很量大,所以,工作环境特别苦又累,勤劳的欢胜人,不服不行。那男女老少齐上阵,老少皆兵,肩扛担挑,抬的抬,拎的拎,说说笑笑,浑身泥土,头上,脸上热汗直冒,汗水湿透衣服,那热火朝天,你追我赶,如火如荼的场景,与大跃进奋战精神不差上下。当时我年轻力壮,性子急,特别恨活,别人挑两只土篮子土,我挑四只,柳条的土篮子挑碎了,我换四只铁丝编织的土篮。当天分片任务倒是提前完成了,可肩膀磨破了肿的老高,垫肩也磨碎了,累的相当乏力,休息时扁担从肩上落下,倒地便可睡着,就这样日复一日,轰轰烈烈的在为庆绥公路修驻着……
记得张唯屯中有家姓岳的,岳叔岳婶很热情,家中有三个孩子,大女岳艳芳,长子岳艳秋,还有一个小弟弟和我最好,一家人常常请我去他家吃饭,与岳艳芳相识是因为都喜爱看书而相识,相互借读,共同学习。彼此建立了朋友友谊。也留有她们的照片纪念,与她弟弟岳艳秋和任占江我们曾一起合过影,多年后部分照片(包括我和妻子的黑白二寸订婚照,更新小学毕业照)只是在搬家时,怕照片丢了,放到钱包里,准备回绥棱家时放好珍藏起来,却在致富公社收粮站,卖粮途中钱包被小偷偷了,从此再也见不到这些珍贵的照片了,留下了非常大的遗憾。
每当我们筑路下班后,我们就去前后左右屯看电影,邻屯有个“火烧薛”屯,“良种场”屯是我们经常看电影的屯子,《七月流火》《小字辈》《见面礼》《半张订婚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电影就是在这里有了印象。
有一次我们住的寝室后院房子起火了,大家全去救火,这时,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女人双手各提一筒水,动作迅捷踏着梯子上房灭火,当时把所有救火人惊呆了,太厉害了,她像一个武功高強的女侠,震惊了全场。至今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五月节到了,所有人都回家过节去了,现场只有一心想多挣点钱的我在坚守着,岳家叔婶经常找我去他家吃饭,有时派孩子给我送来热气腾腾的水饺。令我非常感动。随着工程进度和任务量的增加,年轻力壮,比我岁数大的家乡出工人员,因为太累就都不干了,大部分全跑回家了,到了最后只剩下我和做饭的“代有”两个人了,到铺路面的时侯我们撤退了,如今畅通无阻的庆绥公路车水马龙,交通便捷,这里曾经也留下过我血汗的功劳。也算作过贡献的一段难忘的记忆。至今也忘不了我初上工程出力的辛苦,和干劲冲天的筑路场面,更忘不了欢胜人的勤劳善良和热情,愿近四十年没再见到面的岳叔,岳婶身体健康,也希望岳艳芳,岳艳秋一生快乐,幸福每一天。
《在两个林业的日子》
这是我首次来到伊春友好林业局七十四林段参加采伐并归楞,装火车的经厉。
伊春友好的春天,美丽的大森林,生机盎然,山花烂漫,藤盘葛上百鸟唱,柏翠松青碧水流。真是一幅壮美的山川秀色图。一下子,我就爰上了这神奇美丽的大自然。我们的宿舍是用大绵布帐篷搭建的,很舒适,我在我睡铺两旁插着我亲自采的粉色的达子香花,又香又美,装饰一下我的空间,也算苦中作乐吧,虽然很苦,但累中也透着快乐。现在正是春季,白天有阳光并不算冷,到了晚上山里气候就比较凉。
就在这忽冷忽热的气候里。我们用捅勾忙着装车,把滚杠两根放在车厢旁,然后众人用捅勾往车上滚木材,基本上是大红松,直径大的都有六零的,白松很少,落叶松比较重。也有圆条,有时火车运材时架子车拉十多米圆条木材开着开着自动摘了挂勾,车厢就会自动沿着轨道顺坡滑行,那贯力翻越一般小高坡不算事,自己就跑回工区了。也有时火车头因山中临时道轨质量问题,加上山里气候,雨季时多,有“过了南岔,十阴九下”之说,爬坡时就侧翻了,然后用爬山虎,(用来从山上往下拉圆木的机车叫爬山虎)两到三辆往起拉火车头,一位姓门的老师付开的。提起这位门师付特逗,因为山号中青年班小青年争強好斗,打仗经常事,小到几拳,大到衣破血流,但是有一点,谁受伤也不找伤害者,自疗,也有酒不过夜的戏称,只要是来酒了,那怕是十斤,这一宿也得喝净,酒前还好哥们,可喝着喝着就大打出手,得啥拿啥干,场面非常吓人(因为同睡一个工棚)我三姐夫胆小,也不知干仗时谁扔的装荤油罐头瓶滚到被窝里,搂抱一夜,把荤油都热化了。打完仗之后又继续喝,让人哭笑不得,气的门师付直嘟囔;“真是过了金山屯,一半大侠一半人”。
记得在食堂做饭的美女叫李艳霞,她与一位姓王的检尺员同住,在我们共同写诗,绘画相处中,也结下了兄妹友谊,她常常在打饭中,在碗下偷偷用饭埋了很多好菜,我的生日她记的很牢,每到我生日那天都会特为我做四个硬菜来庆祝,当我下山返乡的时候,她特地送我一支精制的钢笔,告诉我:“今后好好写作,多出精品,好好的辉煌几把。”她父亲在翠岗工区上班,老人家经常开轱辘马子(单机)来看我们,为我们带好吃的,隔三差五喝一场。山中有趟铁路通往翠岗工区,运送木材也走这条铁路,山脚下有条山泉水汇成的小溪流,据说这水质营养丰富,山中药材和矿物质也随着流水融入水中。有时常见到野鹿,野猪也光临饮用……
我们的饭菜加工全是它的功劳,有时赶上雨季或没有来买木材的闲遐时,我们就会采山野菜,回来包包子,有一种长的象玉米苗的野菜叫山葱,特别好吃,至今想起来还流口水呢……
如今我乔迁鹤岗市后,也许与伊春近邻吧,这一幕幕常常闪现在我的脑海和心目中……
伊春友好七十四林号完工后,冬天己到了,紧接着去铁力新利林场采伐,随着我们大齿锯锯树时喊的“顺山倒”声后,大家开始打枝,造材,归楞,最后,把枝丫归拢成行,清林……大径木材根部粗又重就用四个人用肩杠,掐勾抬八门子来抬大头,后面小头两个人,共六人抬一根,喊着号子“哈腰挂,长腰起,迈小步,往前走。……”由于经常抬木头,至今脖子后面活活磨成为一个死肉嘎达,(俗称蘑菇头)。有时干活时热的只穿个毛衣,累了只能坐在锯倒的木头上,不能坐树桩上,都说那是佛爷座子,山神爷的位置。都说“山神爷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这才知道山神爷姓孙。
到中午用火点着干树枝烤馒头,用树条子一头插上馒头,一头插进雪中,烤的馒头又*又脆,塑料瓶热酒往火炭上一坐,神奇了,酒热了可塑料瓶居然完好无损,饭后引来小飞龙来吃馒头渣,争的直干架。也有一些不知名的鸟经常去用马拉爬犁“倒套子”喂马的稻谷草中找粮食粒吃。
那时,工棚子里烧着三只用大油筒做的火炉用来取暖,大家在雪地上把棉鞋弄湿了,鞋外表冻的很硬。收工后就用铁丝做两个勾把冻成冰的鞋勾好挂在往外出烟的炉筒子上晎干,明天继续穿干活。一个大长工棚住着三伙人,有望奎的,绥棱的,庆安的,两家伙房,东西各一头。望奎的死伙,而我们吃饭票,因为我爰看书,上山时带了一套单田芳整理的《童林前传》上下部,那时山上没电,只点油灯。生活乏味,突然有一天邻铺同事说;“郑师付,你別自己看,念给我们也听听,绥棱有一个穿马甲的锯手说“不白听,给饭票。我负责收饭票。”晚上收工时就照书给大伙白话,一来二去收工晚饭后他们老早就有人把油灯和白开水准备好了,收饭票的提前把饭票收完了,(大家自愿送给的饭票)准备听书,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多次制止不听,最后少拿一点表示一下心意就行,这才达成共识,他们的意思是干一天活了,本来起早贪黑挺疲劳的,还得叨叨念半宿,于心不忍。就用这种方式自动拿饭票来表示酬谢。
还有一个打猎老师付,长的挺俊的,也住在我们工棚,隔三差五很友好的送我个野兔,野鸡,(我用这点野味让厨师加工在感谢工友们。)因为猎人师付他比谁听的都有瘾,搞得我再三拒绝。望奎厨房老师付也非常爱听,因为他们这伙工人吃死伙,没饭票,老听总觉不好意思,就天天起早准备好两个大馒头偷偷放我被窝里,最后让我劝服了,就不再给我送馒头了。同时工棚中因无聊嗐闹的,讲*色笑话的,乱唱的,再也没有重演。光听书了,起早干一天活,听书半宿又睡的晚,听完后吹灯就睡,再也见不到人多各种姿态的睡姿,也听不到“咬牙,放屁,叭哒嘴”的声音了,心情舒畅,一觉天亮……
一本上部《童林传》刚说完,家中有事,回家时,饭伙一分没掏,还剩了好多饭票,送给大家了。满屋工友们还惋惜没听到下部呢!大家依依不舍的送我上了运往庆安储木场的运材车,挥手再见。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自己为修筑庆绥公路和伊春友好林业,铁力新利林场所结识的一切,对血汗付出和所做的贡献。也为自己骄傲,毕竞走向社会是我初次的劳动,也是结识邂逅最懂我的人。很感恩你们的关爱,很思念,牵挂你们,祝福我生命中所有遇见的好心人都能够一生幸福,快乐,健康,平安!
郑*伟年6月22日于大连。
作者简介
郑*伟生于一九六五年,庆安县致富乡更新三队马发屯,自小喜爰书画,爰收藏,主持,写作绘画,现在大连做生意,曾在报上发表过诗歌《信念》《春风颂》《读报乐》等。
庆安人民文化宫旧照(摄影薛存中)
陈年往事的记忆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