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培杰陈创涛
1-民间访师
内容提要
本书以医海点滴为主线,讲述了作者由院校学子,融入民间传承,到走一条独特的中医普及之路的心路历程。作者将学医过程中的迷茫跟得师解惑,采访中医,到读书临证的点滴经验感悟汇集一处,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大白话的表达方式,将精深的医理,神奇的汤药,以及中医人不断勤学求索的精神,毫无保留地介绍出来,属于中医普及读物中的难得佳品。
书中观点新颖,行文流畅,悟性闪烁,灵机满纸,篇篇皆是用心之作,字字尽是悟性之语。这部点滴医学心得的汇集之作,雅俗共赏,原汁原味,无论是临床医师,院校学生,还是中医爱好者、初学者,阅读起来都轻松加愉快,不费解,无阻力,能够在畅快阅读之中学到大量中医健康的知识,提升对中医的悟性。
前言
三年前,我们在广州番禺大夫山修学,天天早上,六点不到,就背个书包,里面放满空瓶子,小跑进山中,山里有个叫龙泉的地方,那里有很多老奶奶老阿公自觉排着队,等着取龙泉的水。
这里的水清澈甘甜,一尘不染,是山中的精华。
大家反映用这龙泉的水泡茶喝了神清气爽,身心如洗。只要一段时间不喝,都会觉得身体不舒服,喝了就特顺。
所以在修学期间,我们每天都喝着龙泉水,一日不背水,一日就不喝水,刮风下雨,照样打着雨伞,小跑到龙泉接水。
这期间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清静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美好的东西,你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都值得。
大家对这龙泉充满了感恩,而这龙泉每天都快乐地流淌着清澈的水。
两年前我们上湖北任之堂学医,听老师说十堰有个最大的寺庙叫龙泉寺,我们心中就向往着。
有一次老师印了不少善书,他叫上众学生,打车把善书送往龙泉寺流通。大家每人都扛着一大箱,从山脚下走上龙泉寺。
送完善书后,老师又带学生们游览了一遍龙泉寺,大家最期待的就是看看这传说中的龙泉。
据说,以前龙泉甘甜无比,在半山腰有一口独特的百年古井,很多人前来取水。可当我们上到半山腰,看到龙泉寺的龙泉已经成为景点了。
这里的水由于长期少有人来取,变得半枯状态,成为一潭死水,有些浑浊,还堆积些落叶,难以饮用。
按道理泉井应该源源不绝,清澈无比,怎么会变成半干枯,半浑浊呢?
老师说,泉井能一直清澈,在于不断有人去打井。井水不会因为很多人来打而干枯,却会因为没人来取而浑浊,难以入口。
所以学医做人,应该以布施、传播知识为导向。人就像泉井一样,把智慧水越传播出去,自己就越拥有清澈的智慧,越拥有丰厚的知识,越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才学,越能够得到众人的爱戴跟拥护。
一个人如果越吝啬自己的才学,越不懂得付出,就像泉井没有付出水,没有人来取,最后会变得半干枯浑浊状态。
老子在《道德经》上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
这里头说的不正是泉井之道吗?不正是做人之道吗?不正是为学之道吗?
在学医路上,我们曾经彷徨过,不知路在何方?
现在恍然大悟,人必须融入到他所在事业的历史大潮中去,就像滴水融入大海,才永不枯竭,而且要过一种不断像泉井一样付出,像太阳一样传播光和热的人生,这样的生存状态才是最有价值意义的。
我们要走好中医之路,就要像泉井那样,自己拥有多少,就付出多少,学到多少,就普及多少。
知识本为天地所有,不为个人私有!
当一个人由小我向大我方面转化时,他的很多烦恼纠结疑惑,就会涣然冰释。
他的付出就真正有价值,他的所作所为才真正有意义。
希望我们普及中医能够像源源不断流动的龙泉一样,虽然点点滴滴,却能够滋润心田,可以盈满大器,可以给大家带来甘甜与清凉。
引子
五年前,在广州中医药大学门口,有个年轻人,眉头紧锁,来来回回地走,背负着双手,看着机场路外面车水马龙。
眼前广州的交通道路这么发达,为什么自己对中医之路却如此迷茫,到底该何去何从?我的人生路、中医路又在何方呢?
五年本科即将结束,看着网上公布的研究生录取通知,原来五年的本科没有白学,成功地考取了临床医学院的研究生。
按道理谁都应该高兴,都会赶紧给家人打电话,但为何自己却增加了更多的忧愁?
以前古代中医师承教育提到,中医三年期满,乃可行道救人。
为什么我现在学医五年,仍然心中迷茫,不能行道救人呢?
所以我该何去何从?是继续深造,三年读研,还是自学访师,到民间去呢?
1、继续深造还是民间访师
学校老师说,学历高,将来机会大。
同学说,你不是比尔盖茨,没那么大能量,还是老实地把学业搞完吧!
家里人说,能考上研究生,算为整个家族扬眉吐气,再辛苦也要读完。
人生最难得的不是获得很多好的机会,而是对好的机会说不,并且坚持走自己的路。
自古以来,一个名医他能够成气候,有两条最为重要的路子,而且两条路子都要走通。
一条是读书释疑。
另一条是拜师解惑。
而最有代表的莫过于清代的两大名医,徐灵胎跟叶天士。
灵胎目诵书千卷。
天士师从十七师。
在学校五年,我没有少读书,连学校特藏图书馆都让我翻个遍,单从图书馆复印出来的古籍就有上千本。连复印店的老板都惊讶地说,没见过这么疯狂地复印医籍的。
有位善于治肝炎的老师说过,见病不能治,皆因少读书。
我原本相信,书读多了,思路开阔,临证灵活。
可后来发现各家有各家伤寒,每人有每人仲景。
书读越多,意见就越多,疑惑也越多。
虽然说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可我的疑惑却一天一天地像滚雪球那样增大,但就是没有破迷开悟的感觉。
这时该向谁人求解呢?
比如人为什么会生病?
中医中药是怎么把病治好?
这是所有学中医者从学医开始到生命终点都应该时刻思考的两大问题。
当时不管是宋代的钱乙,还是明代的李时珍,医院,最大的目的还不是为皇亲贵族看病,扬名天下,光宗耀祖,而是为了读尽世间最好的医学典籍,为往圣续绝学。
医院藏书,相当于现代大学的图书馆。
甚至我们这个时代,最优越的网络资源,足以让你不出门,便可以将顶级的国家图书馆典籍搜索下载,为你所用。
所以不愁无书读,更不用愁要像唐三藏那样费尽九磨十难去西天取经,我们这个时代最缺乏的已经不是外在的资源,而是一颗内心真正想把中医干好,真正的一颗铁杆中医心。
所以我就产生一个念头,放弃一条规定好的成功路,走一条民间访师,到更广阔的天地中去历练之路。
因为刚上大一时,邓老给我们讲《医学史》时,就提到,中医的根在民间,民间藏龙卧虎,是中医肥沃的土壤。民间有中医的一朵朵奇葩。
2-八纲八法2、八纲八法
饱学跟拜师是成就良医的两大因素。
学然后知不足,拜师以求解惑。
泡在图书馆里,越学越觉得学海无涯,学无止尽。
在《劝学》里头讲到,如果你心中有很多疑惑,不从师的话,终不解矣!
所以我首先找到当地的一个老中医,非常出名,八十高龄,仍然应诊不断。
通过亲人朋友的引荐,我带上礼物,登门去拜访。
我不敢白天去,因为白天老先生根本没时间。当去到老先生家里,我发现这八十高龄的杨老,居然在晚饭后还看着中医书。
真像孙思邈说的,青年之时,崇尚经典,白首之际,未尝释卷。
杨老知道我想来跟师后,又知道我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他就说,你们广中医有个叫陈某的研究生,去年在我这里跟诊,他也是揭西县的人,你知道否?
我当然知道了,因为这陈某正是我在河婆中学里头同个年级的同学,他在化学重点班,我在物理重点班,最后大家都考上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他成绩特别优秀,所以读研是保送的。
杨老说,现在真心想学好中医的人不多,中医有点青*不接。
我答道,是不是因为中医太难了,或者学习的时间太长了。
杨老说,中医讲的是资质悟性跟勤苦,缺一不可。
我说,老师,我能否在这里跟诊一段时间。
杨老并没有直接回答我,说,中医的八法是什么?
我脱口而出,汗吐下和消清温补!
杨老又说,中医的八纲又是什么?
我又顺口溜出,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这些答案,我早就烂熟于胸,学校里头考试考的就是这个。
杨老见我如如此熟悉地念出,便点点头说,你可以留下来,明天就直接来跟诊吧!
我心中高兴极了。
杨老说,学医入门是八纲八法,提高也在八纲八法。
千经万论,钩玄提要者,不过寥寥数语。
后来杨老就用这寥寥数语,带我真正进入中医临床实践之门。
3-肝炎治肝还是消炎3、肝炎治肝还是消炎
第二天我大早就来到杨老的诊堂,杨老还在吃饭,病人已经排满了。
大家都知道,七点正,杨老会很准时地开始看病。
杨老的诊堂在村里,没有挂牌,却门庭若市。
中国有句老话,叫酒香不怕巷子深,一个老中医他就像一坛老酒。
香得不用挂牌匾,远近都能闻到,都知道过来。
我看到诊室两旁高大的松木还有杉木,以及南方最常见的大叶桉树,还有杨老在诊堂外面种了大量的龙眼树,诊堂前面几十米处还有个大池塘,周围都是群山包绕,众水回旋。
原来这旧村落都有好几百年历史了,典型的南方小村建址,背山面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生活,人都要少很多烦恼,多很多快乐。
于是我情不自禁地拿起大扫把,开始把这诊堂前面几十平方米的空地扫了个遍,原来这个空地经过一个晚上风吹叶落,地面上星星点点,存积了不少落叶。
当我扫完后,杨老已经出来看了点点头,招我过去,跟他开始抄方。
一个早上看了几十个病人,最让我吃惊的是,一个十二岁的小男孩。
他在一个月前查出有乙型肝炎,属于小三阳,转氨酶严重偏高。
今天他父母高兴地过来,拿着报告单给杨老看,说,检查结果显示,小三阳没了,转氨酶回归正常了,阳性的指标也转为阴性。
我心中一震,这小三阳不是要终身携带病*吗,怎么可能治好,这可是世界难题,难道这是病人自愈,还是机缘凑巧?
这父母很高兴,既是带孩子来复诊,又是带礼物来答谢。
乡村的人都非常淳朴热情,但是杨老却没收礼物。
这娃子的父母就很着急,说,孩子没吃中药前,老是叫口苦,肝胀,吃不下饭,头晕疲劳,吃了您老的中药后,这娃子像饥狼饿虎一样,胃口大得很。又按照你说的,每天到大操场去跑上几圈,这肝也不胀了。所以这礼物您一定要收下。
杨老看着这朴实的村民,笑笑说,你家里穷,更需要,谈到礼物,我比你更多。
这娃子的父母拗不过杨老,非常高兴地带孩子回去了。
究竟杨老用的是什么秘方呢?
在看完病后,我特别翻阅病历,找出这半个多月孩子吃的处方,发现都是小柴胡汤合四君子汤,重点还用到炒麦芽,跟谷芽,以及连翘、板蓝根、木香、山楂。
我很奇怪地问,杨老,这方子里头,哪些是对抗乙肝病*的呢?
杨老笑笑说,我个人认为治乙肝,不治病*,要治肝。
这下我就糊涂了,不治病*,要治肝,怎么治肝?
不看病象,看五脏是中医的精髓。
杨老看完病后,都不会坐在诊台那里,他会站起来,到院子外面大树底下来回踱走。
他常说久坐伤肉,现在人们亚健康,湿气重,容易疲劳,跟老是屁股坐凳分不开。
杨老带我到池塘边的一块菜地,指着菜地的那些小菜苗说,你看到什么呢?
我看到这片菜地刚下种子后,种子破土而出,把整个泥土都撑开疏松了,甚至把泥土顶到叶面上来。
杨老说,种子破土而出,乃木喜条达,不喜抑郁,我治疗那么多乙肝的病人,发现十个里头,有两三个可以明显康复的,有几个能够控制症状。
这些能够成功康复的,我发现他们大都情志比较舒畅,所以我叫这小娃子去运动,就是舒畅气机,有助于身体康复。
我马上反应过来说,杨老,那方子里头,小柴胡汤目的就是条达肝气,治口苦肋胀是不是?
杨老点点头说,这娃子有点瘦,脉象又有点急,是典型的孩子常见病机。
我说道,是不是肝常有余,脾常不足?
杨老又点点头说,没错,我管它叫木郁土硬,没有生机,所以疾病就来了。我用小柴胡汤帮他条达木郁,用四君子汤助他脾主运化。
我又说,那木香、山楂、麦芽、谷芽呢?
杨老笑笑说,你看这道理不都在这种子上吗?种子冒芽,破土而出,带有一股生机,能够疏理人体的郁滞板结之气。所以谷麦芽能够疏肝理脾,助消化,配合木香、山楂,胃口一下子就打开来了。
治病最怕胃口不好,胃口一好,身体就好得快。
杨老讲的话非常平实,但却句句入心。
杨老又指着旁边一盆枯萎腐烂的花,说,你去闻闻。
我不知道杨老要我闻什么?我把头往前一凑,马上闻到一股腐臭味。
杨老说,如何让这腐臭的花盆,板结的土壤,臭去新生?
我马上反应说,很简单把这里重新松土,种上新的花?
杨老师笑笑说,像我为什么那么喜欢用谷麦芽,就是给病人肝脾松土,植物之芽尖,富含有无限生机,就相当于把它肝脾周围的郁气条达了,所以它吃药后胃口开,肝胀消,病*灭。
我豁然开朗,原来中医可以用这么天然的思维去思考人体。
随后我不解地问,那连翘、板蓝根又是什么道理?
杨老说,稍微照顾点疾病的标,如果说疏肝健脾是治其本,那么清热败*就是治其标,连翘、板蓝根能够把肝中郁热散开来,但毕竟是清热解*之药,偏于寒凉,所以不放那么多。
我听了后,恍然大悟,现在不少医生见病*就用大量杀*泻火消炎的药,殊不知肝炎所谓的炎症是表面现象,肝脾以及五脏功能失调,才是根本原因。
杨老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我上的第一课就是中医要治病必求于本。
4-读书卡片与网球肘4、读书卡片与网球肘
我在诊堂里看病历的时候,发现柜子里塞满了纸片,这些纸片一抽出来,发现居然用工整的字句,记录着各位医家的心得。
一看这笔记我就知道,是杨老亲手写的,笔力刚健让人一看就能看出老骥伏枥,仍然壮心不已,志在千里。
杨老虽然八十高龄,却有着年轻人不断进取的中医心,写字开方仍然手不抖,字不偏。诊查疾病,仍然眼不花,耳不聋。
我第一天抄方,杨老就跟我说,字不敬,心先病。凡读书之人,应该用习字来磨心性,字是门楼,一个村寨的门楼,怎么能够随便呢?
所以我回去赶紧猛补了一回练字,跟这些老先生抄方,你心不恭,字不敬,他一下子就看出来了,但杨老总是慈祥和蔼,点到为止,从不刻意要求你怎么做。
我阅读着这些纸片,越看越吃惊,既有《脾胃论》、《慎柔五书》上面的摘录,也有现代中医杂志,中医药报的相关报道。
原来杨老有个习惯,就是每天都会读一些中医杂志,报纸,他家里就常年都订购这些东西。
杨老还跟我说,你要订一种或两种中医类杂志或报纸,这样思想可以与时俱进,眼界会开阔翻新。中医不是仅仅守旧,而要大胆地创新。
而你能够不断创新,必定是源自于长期的点滴积累,厚积才能薄发。
《庄子》里面讲,如果水积不深,就没法承载起大船,风积不厚,大鹏鸟就飞不起来。
我看这些卡片,起码有几千张,我再看这卡片写的日期,发现很多都是今年写的,后来我从杨老的其他弟子口中得知,杨老每年都会积累一柜子的纸片。
几十年都是这样,在他的楼房里头,塞满了几十箱卡片,足见杨老读书之广,用功之深。
有个网球肘的病人,肘部关节酸痛难耐,劳累后加重,甚至干活手都提不起东西。
杨老居然给他用了*芪桂枝五物汤,吃了七剂药后,疼痛大减,头晕乏力感消失,干活起劲,恢复正常。
我不知道为何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古方能治当今之病。
杨老笑笑地跟我说,你去翻柜子里我上个月的记录,有一张卡片提到关于网球肘的治疗思路。
我找出来一看,非常惊讶杨老的记忆力,连哪一天做的笔记他都心中了然,上面写着:网球肘当作虚劳血痹来治,若属于体虚痹痛者,用*芪桂枝五物汤,莫不应手取效,但临证要抓住乏力劳累加重,舌边有齿痕,怕冷这几大症状。
原来这卡片里头既有对别人经验的记载,也有自己临床试效的记录。对于将来整理医案,搞中医教学,真是有莫大帮助啊!
杨老说,学医就像捡狗屎,你捡多了,耕田施肥,菜就长得旺盛。小知识点,你积多了,医学之路就会越来越宽畅。
于是从那时起,我就开始我的医海点滴,下面就是我在杨老以及各位老师那里或者书籍之中获得的点点滴滴,还有我求医之路的点滴回忆,不求字字发亮光,但求读后有收获。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勤于做笔记的习惯,如果没有这几年的积累,也不会源源不断有这些文章跟书籍的产生。
5-劳作治病与生脉饮5、劳作治病与生脉饮
杨老在当地承包有几十亩山田,他每天都会到山田里去劳作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
大家都很奇怪,在当地很多田都慌了,农民都到城市打工,看不到几个种地的,为什么这杨老德高望重,早就衣食无忧,还要去耕作种地干什么?
杨老总是笑笑说,耕田种地,劳动出汗,并不是经济的需要,而是身体的需要。
大家还是悟性不够,听不懂杨老讲的。
杨老跟我说,人身尸狗骨头。
我一听愣了,不知杨老讲这六个字的方言是什么意思?
原来在广东揭西有很多客家人,他们流传很多富有智慧的方言,这要一些经历丰富的智慧长者才能够解读。
杨老说,你别小看这人的身体,看似万物之灵,但是这副骨头却贱得很,你想要偷懒,想要享受,那就会像张仲景《伤寒论》上所说的,养尊处优的结果,就是变为尊荣人,骨弱,肌肤容易招风。
所以我八十岁,只要一天能走,一天能扛起锄头,我一天就不会放弃劳作,放弃劳作干活,人就会活不下去。
我当时大吃一惊,那么多人都不干活了,怎么会活不下去呢?
杨老说,一天不干活,一天饭就吃不下,觉就睡不香,我是中医,我都不提倡一生病就吃药,张仲景也讲,稍有小病,要懂得劳动导引,拉筋炼骨。
把经脉运动开,就是在消食化积,在疏通血脉,在培补阳气,在安神定志。
我终于明白杨老说这身体每天不可缺少劳动的道理了。
有个老农,家中儿女在外面做生意,赚到钱了,他们就把老农接到深圳去住,孝顺的儿女,以为这是让老人享福。
可没住多久,老人血脂高,头晕,胃口不好,腰酸背痛,饭吃不下,觉睡不安,感到身体日日变差,医院治了半年,越治身体越不行。后来不拄着拐杖,走路都走不动了。
老农感慨地说,要死也要死在家乡里,落叶归根,这是老人的心愿。
于是儿女们便把老农送回家来,老农就来杨老这里,想吃点中药,让身体好受些。
杨老并没有立马给他开药,而是从药柜里拿出两瓶生脉饮,叫老爷子喝下去,再喝几口温开水,然后从门背后拿出一张锄头,交给这老爷子说,你帮我把前面树下的那一圈杂草慢慢铲掉。
老农莫名其妙,杨老说,我现在八十岁了还天天要干一大堆活,你现在七十出头,难道不能做吗?
这老农耕田种地一辈子,就铲那点草,哪有不能的。
就这样铲完那些草后,老农呼吸深沉,脸色晄白变为淡红。
杨老笑笑说,以后天天你过来,我给你药吃,你帮我干点活。
谁知不到半个多月,这老农拐杖丢了,血脂降了,吃饭香了,胃胀好了,一上床就能睡着了,没有吃安眠药,也没有吃开胃茶。
我不解地道,这生脉饮有这么大的威力吗?
杨老笑笑说,生脉饮只是护住老人家心脉,让老人家干活有劲,真正让他恢复健康的还是每天的劳作运动。
一个不爱运动的人,良医高手也帮不了他,所以不是我厉害也不是生脉饮厉害,而是这老农自己通过运动,疏通血脉,自己让身体恢复了。
6-摩托车司机的荨麻疹6、摩托车司机的荨麻疹
一个司机经常开摩托车拉客,迎风冒雨是家常便饭。
有一次天气大热,他没有带上雨衣,一路上被淋得湿漉漉,回到家里,老觉得闷热,到了晚上皮肤就瘙痒难耐,抓哪里哪里就留下疹点,有些地方抓破后还流水,医院里看,发现是荨麻疹,用西药抗过敏的药治疗了半个多月,疗效不理想,就这样反复发作了一年多。
这次他来到杨老的诊室,求治于中医,一般大众都认为,慢性病要找中医,中医治根。
杨老摸完脉后,叫我也摸摸,问我摸到什么?
我心中一片空白,只摸到这脉跳动明显偏快一点,很容易就摸到。
杨老见我答不上来,便说,这脉轻取易得是什么脉。
我这才反应过来说,是浮脉。
杨老说,浮脉主什么?
我说,浮脉主表。
杨老又说,那是表寒,还是表热?
我一看病人舌苔偏白,病人又说他最怕吃凉的东西,一吃就拉肚子,我就推测这属于表寒,而且他吹风淋雨开车,风寒加重诱发了病因,所以整个晚上瘙痒没法睡觉。
杨老说,这脉象浮中带紧,紧主寒,寒主收引,所以其脉偏紧,既然属于表寒,那该怎么办?
我说道,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杨老点点头说,这个就可以用八法中的汗法,用微汗解表,令毛孔开通,风寒驱散,瘙痒可止。那用什么方呢?
我说,用麻*汤。
杨老说,麻*汤是大汗法,是大发散,用桂麻各半汤,微发其汗,效果更佳。
原来桂麻各半汤,就是桂枝汤加麻*汤,剂量减半,取它强大心肺,排除肌表寒气束缚。
结果病人吃第一剂药,晚上睡得非常好,不痒了,吃了三剂药就好了。
半年多的荨麻疹反复发作,不知吃了多少抗过敏的药,都好好停停,反反复复,想不到一张解表的汤方就搞定了,表解周身轻松。
杨老说,肌表过敏,只是表里不通,气血不对流,经脉不舒展,我们这个张仲景的桂麻各半汤,可以促进肌表微循环,沟通表里气机,不去抗过敏,毛孔开合正常,自然过敏不起来。
就像我们前面讲治肝炎,眼光不要看在炎症上,要看在肝功能的条达舒畅上面,治过敏也不应该把眼光看在过敏反应上面,要看在肌表毛孔是否开合正常。
杨老说,不要过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