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鹤岗化可能是大部分小城市的命运
TUhjnbcbe - 2023/5/20 20:17:00
北京最大痤疮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2/8582859.html

我老家是山西的一个地级市,全国范围内算差的。这次回去,有个高中同学已经做到市领导了,过年正好闲着,过年期间没少一起溜达,聊了不少,感觉挺有启发。

不知道怎么就说起鹤岗来,他有个说法,说除了一二线大城市,其他大部分地方都是鹤岗。

为啥这么说呢?鹤岗为啥成了鹤岗?主要是下边三个原因:

没啥好资源,比如港口、特产等等(也可能资源耗尽)。

没有增长性特别好的产业;

人才持续外流;

一个地方怎么才能发展起来呢?往往是有什么特别好的资源,地理环境好也行,比如有些城市是港口,有些城市是交通要道,都是资源,先做资源买卖,等有了本钱,再赶在资源耗尽之前转型更加持久的产业。如果啥都没,那就惨了,被锁死了。当然了,资源型城市大部分有依赖症,转型失败得多。

我们那个地级市因为没有好的资源,所以没有有特别好的产业,每年高考倒是有不少孩子能考名校,但是这些孩子毕业后都不回来,主要是回来也没事干,比如我这个同学他自己倒是北京名校毕业,回来也只能去做公务员,干不了别的,其他人都不愿意回来。

人才不回来,自然搞不出来什么新产业。没有产业,人才只要考大学走了,就再也不回来了,再过去几十年里,处于一个持续的放血状态,整体是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没啥好产业,或者产业停滞不前,生产力决定当地文化,当地的文化也变成了一种“静态文化”。

增长很慢的社会里,“人情”是另一种货币,子女找工作,自己出门办啥事,不找点关系心里不踏实。

而且在静态社会里,大家脑子里“拼搏奋斗”、“出人头地”的想法会淡很多,反而对“稳定”有种独特的需求,毕竟眼前的日子要过很多年,所以当地的老百姓最热爱的东西,无疑是公务员,如果当不上公务员,退而求其次去个电厂等国营单位。

甚至有人总结,小城市分为四等人:

第一等,公务员,事业编

哪怕赚得少,那也是人中龙凤。

第二等,生意人

有钱人,去了小城市就发现奔驰宝马也不少,那些饭店和洗浴中心老板往往非常有钱。

第三等,打工族(非事业编)

一般在饭店端盘子,在洗浴中心打杂,等等。小城市和县城老百姓鄙视打工人,主要也是因为他们视野里的打工人往往都是这种,可能不太理解你在外边干啥。既然不知道你在干啥,就觉得可能跟在洗浴中心打杂性质差不多吧,没尊严,不稳定,而且也升不上去,因为领导要先提拔自己的亲戚。小地方的老百姓往往想象不了大型公司是怎么运转的,以为都跟当地洗浴中心差不多。

第四等,该溜子,没啥正经稳定职业

街坊领里的笑话,谁家有个流氓儿子,自我安慰的时候,会说“总比老王家那个该溜子强吧”,老王家可能也这么看他家。

热衷公务员这事不仅是山东,在哪都差不多,只是山东的共识要强烈得多。大家可以仔细看看,民营企业发展不太好的地方,这种观念都比较重,这种观念又束缚了民营企业,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进了体制,民营自然发展不好,反过来不断强化“万般皆下品,惟有公差高”的观念,事实上我国古代说的"读书高",也不是咱们现在的"知识是生产力",而是那时候读书可以考取功名,看着是在说读书,其实说的是编制。

编制之外,就是房子。

在我们老家那种已经“鹤岗化”了的地方,房子是几乎所有人的头等大事,不过那地方公务员才能贷到款,其他人很难很难,这时候就得靠民间借贷,大家“融资”主要靠亲戚朋友。

周边县城里的“有钱人”也会去小城市里买房,为了子女回家探亲方便,也为了自己方便,所以这些年县城人才流失严重,先是流失了外出读书务工的年轻人,然后流失了比较有钱的中年人。

但是和鹤岗一样,盖房子这种“土地财*”在当地也搞不下去了。

在我们老家那种地方,老百姓攒好多年,集合亲戚朋友所有的资金,最后才能买套房。经过过去几年的折腾,能买的几乎都买了,剩下的就是改善了,每年都有那么一批人发点小财,然后就会在当地选择好小区搬进去,于是当地有些小区房价比其他地方高一大截,户型也大,小区物业非常负责,整体风貌跟其他小区完全不是一码事。

但是对于*府来说,由于买房需求透支得差不多了,再想卖地,开发商也不一定接了,因为卖便宜了*府不愿意,卖贵了开发商不赚钱,所以卡住了。

换句话说,房地产拉经济这事并不是可以无限用,它有根最后的红线,也就是开发商开发出来的房子,当地老百姓买不买了?

如果老百姓没钱,不买了,那开发商就选择不拿地,“鹤岗化”的城市就是这样。如果买,那说明还有购买力,还可以继续玩。

这个意义上讲,很多地方根本没法用“土地收入”这根拐杖了。也同时说明一二线远远没结束。

而且尴尬的是,越缺钱的城市越没法搞房地产,越可以玩房地产的城市其实不太需要玩。

此外观察其他发达国家的历史,还能发现一个趋势。

每个发达国家的历史上都会有一波超级基建,一开始是全国大拆大建,但是很快就玩不下去了,因为大拆大建是需要老百姓财力支持的,等到基层的储蓄耗尽,这个游戏就玩不动了。

然后那些国家也无一例外出现了“二次城市化”。

也就是农村的人进城导致城市大规模拆迁一番,但是这些人进城不是可持续的,到了一定程度就停了,这是第一波城市化。

然后小城市再向大城市再来一波,小地方有才华的人会选择去大城市打拼,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首尔,美国的洛杉矶和旧金山,都是这样。第一波和第二波是有一定重合的,不过第二波持续得更久一些。

这就导致各国除了大城市之外的其他地方,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停滞和倒退。我们看美国电影,也能感觉到,美国的那些小城市和旧金山这样的核心大城市完全不是一个画风,日本的小地方和东京也完全不是一个模样,今后我们慢慢也会呈现这种状态。

所以网上有很多人探讨“鹤岗”这种地方该怎么解决,那天和我同学讨论,他的观点没啥可解决的,发展是异类,停滞或者"微增长"才是常态,处理好停滞状态下的不出问题,才是关键中的关键。

现在小地方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财*的刚性支出”和“日益萎缩的财*收入”之间的矛盾,教师工资得发吧,退休员工的养老金得发吧,修桥补路也得花钱,这些钱基本上没啥回旋余地,必须得花钱,但是对于那些停滞了的地方,收入却成了大问题。

这也没啥好办法,今后只能是精简班子,没法开源,尽量节流,我前几天看到鹤岗发了个通知,说他们要停招公务员,估计今后很多小城市都得跟进。

今后小城市们自己省着点花,国家再从东部补一些,慢慢就形成了一个平衡,日子也就可以过下去了。至于为啥要东部补,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中西部以及东北一直在持续向东南沿海以及一线城市输送人力,导致自己贫血,发达地区给落后地区点补助也无可厚非。

这倒是应了那个很热的词,叫“新常态”,其实观察下整个人类五千年的历史,低速和停滞是绝对的常态,过去四十年高速发展属于绝对的“异类”和“非常态”,而且这种“非常态”本身是一种因缘际会。下边的这些因素碰一起了,才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活力:

正好摊上了一个技术周期的成熟期;

倡导全球化的西方领导人上台,西方在对外转移产能;

正好我国完成了整改,利益集团还没形成,各种力量不会互相掣肘;

我国正好有一大波人才红利;

还有一帮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猛人当时正在受穷;

这些因素叠加,才有了这种突飞猛进,但是仔细一看,就能发现这些因素都在淡去,接下来其实是“回归常态”。

回归常态之后,并不是全国的增速都均匀下降,而是大部分地方下降明显的多,但是少数地方说不定会比之前发展的更猛,这在发达国家也被证实了。

因为旧优势已经褪去,但是新优势在少数大城市已经形成,他们有最优秀的人才,有研究所,有发展所需的廉价资本,还有无处不在的思想碰撞,更重要的是,你有牛逼的思想,得有人懂才能转变成生产力,这事只能在大城市发生。

举个例子大家就知道了,这是我自己亲身经历过的。

几年前有个研究图形算法的博士,他的研究成果很牛逼,但是国内基本没有厂家能用得着,导师跟他说,要不是去美国碰碰运气,他已经订好了机票,突然有大厂技术负责人给他打电话说去聊聊。

因为之前这个技术负责人跟他聊了之后,跟自己的领导一汇报,领导思路很开放,决定试试,大笔一挥拨一部分钱资助他继续研究,这不几年过去了,已经出了成果,现在他已经不是当年的穷博士,有了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住进了北京的好小区。

这种事在前些年只能在美国才能发生,但是现在在我们身边越来越多,而且几乎无一例外集中在一线城市,咱们并不是在这里无脑吹一线,只是一线的人更多,思路更野,人才和优秀想法更容易被识别,识别之后就能拿到投资,形成一个正反馈。

换以前,那哥们就得去美国,换一个小地方,那哥们可能也啥都做不出来,毕竟如果一线大厂都觉得他的成果用处不大,小地方的锅炉厂更不可能了。

美国科技也是这个逻辑,它为啥厉害,很关键的一点是,他有强大的“技术市场”,有才华的人可以去市场里公开叫卖,资方可以选择那些有前途的方案打钱,慢慢的美国成了全世界的“一线城市”。

这种模式的推动下,我国不出意外,今后会形成少数城市“深圳化”,高收入,高房价,高压力,高淘汰。

还有一部分城市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比如有些城市搞起了特色旅游,尽管发展不会太快,但也能慢慢往前走。

同时大部分小城市都将鹤岗化,低房价,低收入,低压力,发展停滞。

不过也没啥不好,一个好的国家,就是应该给各种不同的人提供选择,热血青年可以选择去深圳那种地方去建功立业,也可以选择在老家彻底躺平。

可能有人问,有没有那种躺着还可以很爽的生活?

感觉过几十年也不是不可能,只是现在我国的发展水平和人口基数,现阶段根本不可能,除非自己家里有矿什么的。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思路,依旧是“托底思维”,也就是国家努力去给老弱托底,逐步落实劳动法。

如果有手有脚头脑正常的人不需要工作就可以过得比工作的人好,那不是一个健康的社会,反而是一种畸形社会。

这种情况下,就只能是做选择了,事实上太多人已经做了选择,不然也不会那么多城市成了人口净流出城市,因为已经有太多年轻人用脚投票。

那今后“鹤岗化”的城市和“深圳化”的城市距离会越来越大吗?

是也不是。

财富总量上差距肯定是越来越大。

生活质量方面差距却不会太大。

其实现在大家应该有感触,小地方跟大城市的生活差距并不大,基本上大城市用啥,他们也用啥,可能差别是你用大品牌,他们使用质量可靠,价格便宜,没有品牌的同质化产品。我回去老家就有个感触,北京有啥,那边就有啥,不过都是低配版本。

所以也不用太担心,成熟社会就这样,给每个人一个合适的生态位,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只要心态调整好,每个人都能过的挺不错。

1
查看完整版本: 鹤岗化可能是大部分小城市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