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央企搬离北京,房价何去何从参考上海的发展
TUhjnbcbe - 2023/8/9 21:05:00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昨天参加个小会,本来是聊近期房产政策的,结果也不是怎么的就扯到了各个城市的比较上面。主持人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以信心来说,一线城市中哪座最稳定?

我本来不想回答,因为这种事儿根本就是扯淡的话题,纯粹是没有标准的的观点。但主持人非得让我说,否则不仅不给出台费,连晚饭都不管。

那就抛出个扯淡的观点呗,反正都是挑事儿。在我看来,京沪深三个顶级一线城市,信心最足的是上海,其次是深圳,信心最弱的是北京。

果然一说出来就一片哗然,那就接着编,扯淡我还是很在行的,怎么不是瞎编啊。

先说两句深圳吧,为什么信心足?因为这里是前沿特区,是从小渔村无中生有的发展起来的。还因为这里年轻人居多,而他们本来就容易盲目自信。其他的各种原因不说了,谁都知道。最重要的一条信心支撑是,深圳太缺乏土地了,这导致城市的建设规模根本无法扩张,所以人们才坚定了信心,因为稀缺。

而上海为什么信心强?没别的,迷之自信。我自己就是半个上海人,从小也经常去,能深刻的感受到上海人那种骨子里的傲娇与自豪。都说上海排外,为什么排外,因为连底层都觉得高人一等,其他的都是“乡下人”。

这种傲娇真的是骨子里的,甚至这次疫情都能看出来,其他城市都是踢里踏拉的去做核酸,只有上海,一群打扮得稀奇古怪的人亮相。可以说他们炫耀,甚至是玻璃心什么的都行,但他们是真的觉得上海有资本傲娇啊。

北京呢,别看都是帝都帝都的,但实际上,很多北京人都有一种“冒充者综合征”的情怀。说人话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北京配不上这资格,或者自己配不上北京,是个冒充者,是被捧出来的,基础不扎实。所以只要一传出什么疏解首都功能,央企大学外迁的消息,立刻就有很多人担心,北京的房价是不是要跌了?

北京人太看重政治了,潜意识里又知道政策是会经常调整的,所以不安全感一直困扰着北京人。这也没辙,北京历史上确实经历了多次的房价崩盘,每次都是朝代更替,或是军阀混战,政局不稳导致的经济动荡,给北京人的印象太深刻,造成了骨子里的恐惧与不安。北京人太爱侃政策了。按照冯老泡儿的说法,政治这东西“离不开,但靠不住”。

这段话说完之后,果然点头的人增多了,认为有点儿道理。其实有什么道理啊,都是我瞎编的。上海人未必信心足,真告诉他们要让强企业搬离上海,看他们懵不懵逼?深圳也一样,甭别的,就一条严查经营贷,立刻就能造成恐慌。中国其实哪座城市都差不多,都对政策敏感,这是全国的特性,不分城市。

不过既然说到这儿了,也想单聊聊央企搬离这点儿事儿吧。这也是近期不少人问我的,确实深深的感受到了不安。

其实我觉得没必要,央企一共才十万人,全搬走都无所谓。但真的有人相信他们会都搬走吗?甭说这被迫走的了,前些年主动逃离的都回来了不少。大城市生活是不太舒服,但企业是要赚钱的,越是首都优势越大。

而且有时候我也想了,北京这是有央企,那人家上海房价也高,深圳现在更高,搬什么企业能降房价呢?比如把腾讯搬南极去合适吗,真成了企鹅的故乡了,但跟房价有关系吗?上海要不就把整个浦东打包搬走吧,哪儿都行,哪儿房价低去哪儿,比如鹤岗,以后就是“阿拉鹤岗人”了。

所以在我看来都甭琢磨这些,没意思。企业是要盈利的,央企也是要国资委考核的,必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城市,政令的功效只是表面,未必真能怎样。总部搬离就是个牌子,人家换个北京办事处不就行了,这有什么难的?

再者,就算真搬走又能怎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在历史上被折腾好几回了,不是照样发展到今天吗?尤其是上海,高峰期几乎搬走了一半的好企业,人口更是达到多万。但又怎样,魔都还是魔都,天时地利人和,一切都将再度兴盛。

所以希望北京人也增强自信吧,搬走什么都无所谓,只要这城市还在,基础设施还在,人才还在,那就有发展的基础。自信、信心,这才是城市稳定的基石。

上海自开埠之后就成了华东重镇,一度控制着全中国的金融业,更是工业中心。但就在这百年历史上,小刀会、中法战争、、等等,一直到蒋经国打老虎搜刮百姓,这些都重创上海。但上海没有垮,一次次的再次兴盛。

解放之后,上海的地位变得非常微妙。一方面这里是工业和经济的重要城市,是中国的宝贝。从另一方面来说,这里的位置又是东南沿海,位于国防前沿,太容易受到攻击了。

当时的中国还没有空军力量,可败退台湾的蒋介石有,于是在-年,台湾空军屡次空袭上海,其中“二六大轰炸”给上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当时我家亲戚很多都在上海,聊起来都觉得恐怖。

之后是在苏联空军的帮助下遏制住了台湾方面的空袭,之后随着解放军占领舟山等群岛,台湾空军失去了军事基地,这才放弃了空袭。

但是,紧接着就爆发了抗美援朝战争,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我国沿海城市又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上海则更是首当其冲,因为大量的战争物资都要在这里生产和转运,一旦战争升级,上海必定的第一波被攻击目标。

另外一点,当时的上海处在严重的经济危机之中,先是民国权贵跑路,带走了大量的财富。之后又是投资商炒作物资,上海物价飞涨。再加上生产资料短期,导致众多工厂都无法开工。

于是,陈云和陈毅当机立断,二陈联手再度战上海。当时定了12字的方针:全国支援上海,上海支援全国。

这个口号有特殊之处,那就是上海的物资吞噬量极大,需要全国来支撑,而一旦缓过气来,又有力量支援全国。再看其他城市,北京是需要全国支援,但暂时没能力支援全国。东北呢,一直在支援全国,暂时不用全国支援。

之后为了打赢上海阻击战,陈云从东北、江浙、四川甚至贫粮省份江西紧急调运粮食,全国的资源都向上海汇集。目的就是跟炒家们决一死战,看看是你们的钱多,还是我们的物资多。

当时的上海炒家们是不知道陈云的大兵团调动的,就算知道了也不理解:我们只是想赚钱而已,你们犯得上以举国之力打击我们吗?

这就跟后来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一样,索罗斯率国际炒家们闪击香港,金融市场危在旦夕。中央派各路央企携巨资南下驰援香港。索罗斯等人也懵了:我们只是想抢钱,你们犯得上拼命吗?

犯得上,上海在当年和的香港一样,是经济的标杆,必须保住。简单说吧,年全国捐款救上海,以东北为主,为了保住上海,几乎掏空了东北人的钱包。

所以上海人傲娇是有本钱的,那就是大到不能倒,倾全国之力也要保住上海。但这傲娇在外地人看来也没意思,从经济保卫战到救助上海失业工人,以及后来的年甲肝疫情和今年的新冠,都是全国支援上海。那被全国呵护的上海人,再非得瞧不起外地人真不太合适。

不过还是话说回来,上海的价值是真高,一旦恢复元气,就立刻让全国人民看到实力。年还在被全国捐款呢,到年“一五计划”之前,已经又是全国生产力第一了,产值翻着番的暴涨。

上海当时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如果把当时的全国分成两部分,关内与关外,关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而关内呢,上海一家就占走了半壁江山,其他所有城市加起来,无论是资产、产值还是高级技工数量,才能跟上海差不多。

但是,上海越大就越让人不踏实,毕竟是东南沿海,国防的最边缘。一旦遭受炮火打击,那就都不是全国支援的事儿了,而是毁灭性的。

所以,自从抗美援朝爆发,主席就定了调子,东南沿海的一切工作,必须以美蒋进犯为前提假想进行规划。其中上海更是重中之重,重在保卫与保障,但不作为国家投资重点。

所以看看当年苏联援建的“工程”,没有一个落户上海的,哪怕底子再厚也不行,必须确保安全。当然北京也没什么,大型项目除东北之外,基本都落户在西安、石家庄、洛阳、太原、兰州等地,其他各省市的都是依托矿业资源,连武汉都不多。

当时上海的中心思想就两个字:缩,援。缩就是收缩规模,跟北京现在是规划目标差不多,但更严格,坚决不许扩张,现有企业不得新建扩建,能缩减的还尽量减少呢。援就是援助了,在上海收缩的主导精神之下,那就把资金、产能、设备、技术、人才都援助到其他省市呗。

可以看看北京,广为人知的就是四联美发厅,普兰德洗染店,美味斋、老正兴饭馆儿,还有红都裁缝铺,宏霞、雷蒙、蓝天等服装店,还有中国照相馆等等全部进京,不少都没给上海留个种子,连锅儿端。

其他还有不知名的,纺织、化工、造纸、印刷、机械等各个行业都从上海向外派。到年之前,上海迁出了20万干部和20万高级技工,加上普通工人和家属达到万以上。

要知道,当年上海鼎盛时期的总人口也不过是万啊,迁出的还大部分都是骨干。这是不是比今天央企迁出北京力度大多了,那上海衰落了吗,好像没沦落到十八线小县城吧?所以既然生活在大北京,别太小家子气了,忒跌份,太怂B了,容易让人看不起。

还没完呢,60年代之后中苏交恶,边境各种冲突不断,紧张时期甚至陈兵百万,大战一触即发。早在年,中国就已经在战略方面做了准备和沙盘推演,结论是必须尽快转移大城市的各种设备和人员,防备开战之后的各种轰炸损失。

于是在这种指导下就不光是上海了,而是所有大城市都开始了疏解,目标是在三个五年计划之内完成中国的战略纵深建设。这就是“三线工程”,被称为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大的“末日计划”。

三线分为大三线和小三线,国家层面的是大三线,把沿海和其他主要城市的重要设施转移到西部山区。地区方面的是小三线,比如北京就有部分单位转入西山等山区,穷山恶水未必出刁民,更能保存下大战之后的火种。

简单说吧,在这15年间,中国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把大城市的大部分重要资源都转移了。比如北京虽然没有太多能迁走的工厂,但是有人才储备啊,所以清华的一部分院系去了绵阳,北大去了汉中,矿大去了合山。上海的指定院校以华东理工为主,迁往自贡,很多人一走就是一辈子。

都知道大名鼎鼎的“九院”吧,专门研发核武器的,就是在当时成立。先迁至青海金银滩,再迁到绵阳梓潼,16位两弹元勋就是在山沟沟里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业,但自己成了隐姓埋名人。

不多说了,很多人认为当年的三线工程劳民伤财,到最后白折腾一场,很多还得迁回来,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这属于马后炮的废话,就问问自己吧,明知道有流氓在你们家门口骂街,你准备不准备防身武器?会不会把孩子先抱到屋里锁起来?

不能说你做了准备之后流氓没闯进来就白准备了,他要知道你没准备还肯定进来呢。这是因为他知道你做了准备,闯进来也代价太大,所以才没进来揍你。

所以如果当年没有三线建设,那不光是北边的苏联,南边还有印度要报一箭之仇呢。东边有台湾西边有欧美,中国四面受敌,指不定谁先发动了就一起冲进来抢。

所以就甭放马后屁了,在生死存亡面前不能有侥幸心理。就跟现在的疫情似的,不能说做了很多防控措施后,没得病就骂街说白折腾,那你是想死咋的?做了预防没出事才是最好结局,最怕的是没预防的出事儿,那就什么都晚了。

如果没有三线建设,那就没有今天的攀枝花、十堰、潜江、酒泉、西昌、六盘水等工业重镇,更不会有成都飞机和葛洲坝水电站等跨世纪的巨型工程,西部发展则更没有基础。

三线工程花了多少钱我忘了,肯定是天量巨资。就说人员吧,能被迁走的必定是精英,键盘侠屌丝在什么时代都是留着当炮灰的。仅这些精英就涉及百万人,北京就达到5万以上,这5万里可基本都是人才,后勤的没多少。那现在北京的央企所有员工全加起来才10万人,能跟当年的5万精英比吗?

还说上海,在大三线中上海占的比重不大,因为已经迁出得差不多了。但是还有小三线呢,上海还得接着迁。

解释一下三线吧,很多人认为沿海是一线,中部和沿海腹地是二线,西北西南是三线。不完全对,因为只要是与苏联势力接壤的地方其实都是一线,这就包括了东北、内蒙、新疆和西藏,都是军事防范区。二三线基本就是这个状态。而小三线则是指一二线省市的腹地,以山区为主,地形复杂的平原为辅。

上海的小三线主要是在皖南,口号是“好人好马上三线”,又是转走了重要单位上百家,人员5万多。虽然没有北京的人员高端,但也都是熟练技工,建厂就能立刻生产的那种。

所以说,上海是近代上被迁走企业和人口最多的城市,几乎达到一半。北京相对好些,迁入了不少服务业和工业,迁走的以科研单位为主。这还没算上“上山下乡”的知青插队呢,迁走的都是年轻人,是城市的希望。但这些对这两座城市有什么很大的影响吗?只要遇到了风口,就立刻又快速恢复,持续发展。

所以说,像京沪这种大城市,早就是根基深厚,不是所随便迁走点儿企业和人口就会衰落的。就算有影响也是短期的,天时地利人和只要一凑齐就发威,北京还是北京,上海还是上海。

甭说这个了,北京在年还被剥夺了首都的地位呢,但又怎样呢?千年古都,华北第一城市,不是那么容易就衰落的。人的出身很重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更重要。上海的沿海沿江谁也替代不了,北京的交通枢纽更是无可替代。

自信点儿吧,甭在乎什么央企搬离,北京人见惯了兴衰宠辱,不耽误咱吃炸酱面。

仅供参考。

1
查看完整版本: 央企搬离北京,房价何去何从参考上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