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东北人说话到底有没有口音
TUhjnbcbe - 2023/10/26 17:53:00

你对东北的印象是什么?

如果地域偏见分等级的话,东北可以说是受误解程度最高的地方了。说起东北,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一种现象;不只是一个名词,更是形容词。

不管去没去过东北,关于东北,谁都能说上几句。

“没去过东北,还没在网上见过几个东北博主?”

“没去过东北,谁还没在热搜上看过鹤岗的房子?”

就连东北人本人,似乎也在慢慢接受被刻板化的宿命。互联网上的老铁们,不遗余力地批量生产趣味东北话,老少咸宜,花样百出,分分钟拿捏你的笑点。

甚至有人说,东北人演东北电影,都是在模仿刻板印象里的东北人,“东北人模仿东北人,把东北人给整迷糊了。”

东北人是这样的吗?可能是,但不全是。

东北人讲东北话

给东北人整不会了

对东北人来说,走出东北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东北口音。

高考后的那个暑假,表姐总在纠正我的口音。因为我要去北京上大学了,得说普通话。我从小到大,做了错事、奥数学不会、英语不好好学,表姐都向着我,唯独那个暑假,她对我的口音问题毫不含糊。

说实话,我一点儿都听不出来东北话跟普通话有什么样的区别。

于是,我浑浑噩噩地听着表姐的纠正,浑浑噩噩到北京来上学,一直生活了22年,我完全没听出来自己的口音发生了什么变化,却很少有人听出我的老家是哪里。

东北三省,辽宁的口音最重。辽宁不同的城市,口音的区别很大,其中沈阳口音因为小品和东北影视剧,最为全国人民熟悉。

东北是移民区,有山东人、河南人、河北人,等等,不同地区、不同时期来东北的人讲话都有区别。像我爷爷,说的就是有东北口音的河南话,本地人有时候也听不懂。

我奶奶家的邻居,是几代东北人,他们讲的是更正宗的东北话,口音更重,比如,“你热不热”,他们会讲“你页不页”;“人山人海”,他们会讲“银山银海”。

我小时候有个绕口令是:“天气热、晒人肉,晒得人心好难受,晒得人肉直冒油。”这简直就是为沈阳人学习普通话量身定做的。

东北人讲话虽然口音和词汇有差异,但语言风格有独特的气质,即便抽去了声音,也能识别。

东北人讲话像冬天屋檐上的冰溜子,冷冽又干脆。一句话很短,内容单纯又直白,结尾戛然而止。下一句话,再另外起一个头,讲第二个意思,然后戛然而止。听东北人讲一段话,就像去折断一根一根又一根的冰溜子。东北人给人留下直爽的印象,我总觉得跟这种讲话风格有关系。

东北人口语里还喜欢用赋比兴。我特别喜欢几个东北人聚在一起唠嗑,在完全放松、漫无目的讲闲话时,每个人的语言都活灵活现。于是我成了一个笑点很高的人,要校准自己跟大众的认知,比如很多人说《乡村爱情》《马大帅》是喜剧,我是当正剧看的。我的生活里,电视剧里那样的人物,那样的语言是很常见的。

《漫长的季节》里,“桦林舞王”倾倒了大批观众,但网上已经有了很多短视频和对比图,沈阳公园里早就有大爷穿成那样,同大妈一起跳舞。

图/《漫长的季节》剧照

东北人做事、讲话,说得文雅一点是有诗意的,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神叨叨,不着调。

如今东北作家的文学很流行,但是其中的人物和故事需要浸润在东北文化里,才能捕捉到字面之外的内容。有时候我在想,我读这些小说,跟非东北籍朋友读这些小说,我们看的是同一本吗?

刻板印象也是印象

互联网上遍布对东北的刻板印象,东北人很擅长对刻板印象进行本土演绎,于是又形成了一股独特的赛博东北文化,毕竟对东北人来说,“刻板印象也是印象啊。”

不过,纪录片《听口音,你是这的人吧》里有不少破除东北刻板印象的细节。比如,大家觉得东北人懒散又没有契约精神。这部纪录片拍了一个非常注重时间管理,对工作很认真很严谨的人物。实际上,东北作为中国最早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区域,是有工匠文化的。

在沈阳铁西区一排一排的车间里,少不了劳动模范、业务骨干,哪家工厂里没有几个“压箱底”的张师傅、李师傅呢。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一丝不苟把活儿干好,这种人在东北不少见。我还采访过讲话像演小品的科研人员,属于东北风格的业务骨干,只是不符合对艺术家、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漫长的季节》里,有观众觉得“探案老头三人组“退休之后去破案很不符合逻辑,在我看来,刑侦业务骨干、火车司机业务骨干和90年代大学生凑在一起干这么不着调的事情,太符合东北人的逻辑了。

大家总觉得东北人土,但时尚更是扯不清的事情。

如果不是社交媒体起到了时尚教育作用,在东北妈妈们的眼里,大概无论什么饥饿营销买来的球鞋都统一归结为“旅游鞋”,哪个国家的奢侈品羽绒服都统一归结为“棉袄”,哪个国际化城市、硅谷巨头,时装设计崇尚黑、白、灰,都回统一归结为“都不带点儿色(shǎi)”。

在东北出席一些“场合儿”,一个穿着黑羽绒服、牛仔裤和球鞋的人,坐在穿着皮草、裙子和长筒靴的亲戚中,才是被同情是“葛外面混得不太好”的那个吧。

在他乡的东北人,你还好吗?

以前是外地人闯关东,如今东北也流行反向移民。北京有非常多的东北人,前几年甚至有人说,燕郊地区因为聚集了太多东北人,东北话成了“官方”语言。

离开东北的年轻人,也都记着东北曾经的“工厂神话”:

纪录片的下集里,就拍了这样几个东北年轻人的故事。

辽宁大连人大花已经北漂了14年,自我调侃“没有远虑只有近忧”,非常典型的东北性格。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圈为实现喜剧梦而漂泊他乡的东北年轻人。

这些年轻人漂泊的年限虽然不同,却有着相似的焦虑,就是喜剧并不能带来可观的收入,甚至入不敷出。

如果不做喜剧,对于这些年轻人,在北京月薪过万不难,但是别扭:

来自辽宁营口的子晴,是很柔软的存在。有人离开北京,她默默流下眼泪,朋友担心明天的面试,她拿自己的失败安慰对方。她北漂五年,不安定是常态,面对家人的关心,都是报喜不报忧。

这群北漂的东北年轻人,让我想起了那部爆款剧《我在他乡挺好的》,同样都是背井离乡,异地打拼,同样没有背景,只是身怀梦想……金靖饰演的胡晶晶出事前,你永远也不知道他们在北京是不是真的挺好。我也乐意看到孙千演的许言,这小姑娘后来选择离开北京回了东北,也是挺好的结局。

东北这些年的经济确实让全国人民揪心了,好像再提当年勇显得特别凄凉。其实,我觉得对东北最大的刻板印象是“破败悲壮的工厂废墟”。同事蔡小川去沈阳采访,他说,大家说起东北来都很沉重,但是随便推开一家烤肉店里面就热火朝天的全是人。

我觉得他的观察是很准确的。我小时候,东北的冬天是看不到柏油路面的,雪压冰,冰压雪,都不知道盖了多少层。天黑得也早,下午四五点钟路灯就要开了。气候再寒冷,生活总归要热气腾腾吧。

东北人挺乐观的,很多人都擅长苦中找乐,否则如何过得了这漫长的冬季。

1
查看完整版本: 东北人说话到底有没有口音